梅州市梅縣區鬆口圖書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梅州市梅縣區鬆口圖書館作為第一個區圖書館分館,共投入約52萬元完善該圖書館基礎設施、增加藏書、數字化終端和管理平台建設等,圖書館面貌煥然一新。成為分館後我們作為總館在人員和技術方面會對它進行補充和支持,還有是實現資源共享,以後會把所有鬆口圖書館原有的藏書進一步實現自動化管理,還可以和省館、市館聯通,實現省、市、縣、鎮通借通還。推動建設區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是我區為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舉措。到2020年,區圖書館、文化館[1]總分館制要實現全區全覆蓋。
基本介紹
上世紀30年代初,鬆口中山公園動工興建,後在其北面中心位置興建了圖書館。
梅州素有文化之鄉之稱,這裡曾孕育了中國早期的公共圖書館文化,其中的梅縣鬆口圖書館,被着名學者黃俊貴先生譽為「中國最早的鄉鎮圖書館」,與「鄉村文化界堪稱第一」的雲南省騰衝縣和順圖書館以及「民國鄉村圖書館的翹楚」的江蘇省無錫市大公圖書館齊名,在中國鄉村圖書館發展演進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902年,紹興鄉紳徐樹蘭,創辦了古越藏書樓並向社會開放藏書,拉開了中國近代圖書館序幕;1904年,湖南、湖北分別創辦圖書館,成為我國最早設立的省級公共圖書館——而梅縣鬆口圖書館的建立,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之下。
1905年同盟會成立前後,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在各地發展革命團體時,非常重視圖書報刊的作用,倡辦各種形式的圖書館和閱覽室,作為其傳播革命思想的文化陣地。鬆口作為辛亥革命的搖籃之一,謝逸橋、謝良牧兄弟等人,積極主辦初級師範講習所,倡設體育會,招攬賢才,開啟民智。1908年,同盟會成員丘哲、謝良牧、梁鳴九等人在鬆口組織公裕源商號(公裕源米店),成為同盟會成員進行革命聯絡的秘密基地,後改為鬆口書報社,此為鬆口圖書館的前身。
1909年,清政府迫於各省公共圖書館的建立,頒布了我國第一個全國性圖書館章程《京師圖書館及各省圖書館通行章程折》,明確規定統一冠以「圖書館」名稱。順應潮流下的1912年,鬆口書報社正名為「鬆口通俗圖書館」,以啟發民眾通俗教育知識為主,管理模式改變「存古」傳統,着力於「開新」,讀者對象以革命進步青年、學生為主,亦向平民免費開放,這與當時新圖書館運動倡導模仿歐美新式圖書館,打破傳統藏書樓「藏而不用」的格局相一致。
1925-1937年,是中國近代圖書館的興盛時期,鬆口圖書館的發展也進入鼎盛時期。1934年10月,丘哲、饒一梅、張作新等有識之士,以教育會名義發動社會捐資,擇於中山公園北面中心位置興建新館,於翌年落成,並在鬆口火船碼頭建十間店鋪作為館產。新館占地6000平米,二層樓487平方米,初期館藏各類書籍有10000餘冊,雜誌30多種,報紙10多種。從新館建立到新中國成立之初,圖書館運營良好。
1954-1984年,經歷了大躍進,十年文革等運動,圖書館發展停滯。1985年,鬆口圖書館重新裝修並向社會開放。1991年,鬆口圖書館再次重修,美化館舍環境,又由香港裕華國貨有限公司捐款30萬元在主樓兩次加蓋694平方米新樓,形成 「品」字形建築格局。至此,鬆口圖書館步入了現代圖書館發展的黃金時期。
百年滄桑,縱觀鬆口圖書館的發展歷史,見證了鬆口文化的繁榮與衰落,也是中國公共圖書館發展史上的一個縮影。今天的鬆口圖書館,正以全新的姿態,迎接新的挑戰,在開啟民眾智慧、推行社會教育[2]的大路上越走越寬闊。
歷史沿革
鬆口圖書館舊址,位於梅縣區松口鎮公園路。1908年,同盟會成員丘哲、謝良牧、梁鳴九等人在鬆口組織公裕源商號(公裕源米店),成為同盟會成員進行革命聯絡的秘密基地,後改為鬆口書報社,此為鬆口圖書館的前身。1912年,鬆口書報社正名為「鬆口通俗圖書館」。1934年10月,丘哲、饒一梅、張作新等有識之士,以教育會名義發動社會捐資,擇於中山公園北面中心位置興建新館,於翌年落成。1985年,鬆口圖書館重新裝修並向社會開放。1991年,鬆口圖書館再次重修,美化館舍環境,又由香港裕華國貨有限公司捐款30萬元在主樓兩次加蓋694平方米新樓,形成 「品」字形建築格局。
視頻
梅州市梅縣區鬆口圖書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開始大幹同一件事 ,搜狐,2018-01-03
- ↑ 【科普文】帶你了解社會教育包含哪些方面?有哪些特點?,搜狐,20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