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杭州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杭州湾: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北部,既是海湾也是钱塘江的入海口。杭州湾西起浙江海盐县澉浦镇和上虞区之间的曹娥江收闸断面,东至扬子角到镇海角连线。与舟山、北仑港海域为邻;西接绍兴市,东连宁波市,北接嘉兴市上海市。有钱塘江曹娥江注入,是一个喇叭形海湾。

杭州湾位于北半球太平洋西岸,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浙江省上海市之间。

概况

它西起浙江海盐县澉浦镇慈溪之间的西三丰收闸断面,与钱塘江水域为界;东至上海扬子角-宁波镇海连线,与舟山北仑港海域为邻;南连宁波市,北接上海市嘉兴市[1]钱塘江曹娥江注入,是一个喇叭形海湾

湾口宽约95公里,自口外向口内渐狭,到澉浦为20公里。海宁一带仅宽3公里。自乍浦至仓前,七堡至闻家堰一带水下形成巨大的沙坎(洲),长130公里,宽约27公里,厚约20米。

地理形成

杭州湾北侧金山卫乍浦之间的沿岸海底有一巨大的冲刷槽,最深约40米。杭州湾(Hangzhou Bay,Hongzhou Wan)底形态自湾口至乍浦地势平坦;从乍浦起,以0.1~2‰的坡度向西抬升,在钱塘江河口段形成巨大的沙坎。杭州湾北岸为长江三角洲南缘,沿岸深槽发育;南岸为宁绍平原,沿岸滩地宽广。

湾底的地貌形态和海湾的喇叭形特征,使这里常出现涌潮或暴涨潮。杭州湾以海宁潮钱江潮)著称,是中国沿海潮差最大的海湾,历史上最大潮差曾达8.93米(澉浦)。湾外为舟山群岛

历史形成

杭州湾的形成与长江三角洲的伸展和宁绍平原成陆密切相关。泥沙以海域来沙为主,其中长江来沙对杭州湾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物质以颗粒匀细的细粉沙为主,极为松散,抗冲能力小。冰后期海侵以来,长江三角洲的南沙嘴曾伸展到王盘山

公元3~4世纪后,由于长江流域山地大量开发,固体径流增多,使三角洲迅速向东发展,湾口东移。湾口地形改变使外海潮流愈益受到约束,促进潮流强度增加,从而又引起湾内地形的改变。

杭州湾中,涨潮主流多经王盘山北,北岸岸线缓慢后退;落潮主流一般经王盘山南,因流速沿程降低,南岸发生淤积。两岸局部皆有海塘围护。湾域潮汐能源甚丰。湾口王盘洋为舟山渔场的一部分,两侧海涂已逐步围垦利用。航运条件较好,沿北岸深槽可通航万吨海轮。

孙中山曾拟在此建东方大港。乍浦陈山码头和杭州湾口南岸甬江口镇海港可泊海轮。杭州湾畔海盐县建有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秦山核电站

杭州湾跨海大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Hangzhou Bay Bridge)是一座横跨中国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它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杭州湾新区),全长36公里,是世界上第二长的跨海大桥,比连接巴林与沙特的法赫德国王大桥还长11公里。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将缩短宁波上海间的陆路距离120公里,是国道主干线——同三线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100公里/h,设计使用年限100年,总投资约140亿元。2003年11月14日开工,经过43个月的工程建设,2007年6月26日全桥贯通,计划于2007年11月30日前完成桥面铺装,大桥已于2008年5月1日晚11时58分正式通车。

大桥的建设有利于主动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提高浙江省特别是宁波市和嘉兴市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完善长江三角洲区域公路网布局及国道主干线,缓解沪、杭、甬高速公路流量的压力;有利于改变宁波市交通末端的状况,从而变成交通枢纽,实施环杭州湾区域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江、浙、沪旅游发展的需要。[2]

参见

链接

  • 中国海洋
  • Zhejiang topics
  • 上海市功能性区域
  • PRChina-geo-stub
  • DEFAULTSORT:Hangzhou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