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杨长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画家

杨长喜,字悦之,号一山居士、别署卧云斋主、逍遥翁[1]。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传媒大学文法部艺术创作院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客座教授[2],中国传媒大学邓福星、郭石夫写意花鸟博士课程班执行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杨长喜工作室导师[3]

快速导航  : 词条图册

中 文 名 : 杨长喜

职 业 : 画家教授

国 籍 : 中国

别 名 :字悦之,号一山居士、别署卧云斋主、逍遥翁

目录 1个人荣誉 : 2参展记录 : 3艺术评论 : 4作品欣赏 : 5词条图册

个人荣誉

在《美术》、《美术观察》、《中国艺术教育》、《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报刊发表;

多幅作品被中国美协、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及美国、韩国、日本加拿大、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收藏;

2008年创办学术性期刊《笔墨》;

出版有《杨长喜画集》、《杨长喜山水画集》、《杨长喜花鸟画集》、《山水画基础教程》等个人画集和专著;

其传记和作品被收录《中国专业大辞典》、《世界名人艺术大典》、《世界人物辞海》、《世界华人文学艺术名人录》、《中国翰墨名家作品博览》等20余部典籍。

参展记录

1981年

创作年画《抢在雷雨前》入选中国美协和中国农牧、渔业部举办的全国农垦系统美术作品展,于中国美术馆展出;

1982年

创作国画人物《垦区新花》于《中国农垦》杂志发表;

1983年

创作国画人物《盐工》

1997年

任东营市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主任,之后组织大量职工文体活动;

1998年

策划组织“华泰杯”山东省山水、花鸟画邀请展;

1999年

两幅中国山水画在《美术观察》发表,花鸟作品《紫藤》收录《东营年鉴》;

2000年

国画作品《大山的呼唤》被收录在《今日中国美术》资料卷;

2001年

策划组织“情系黄河”全国书画系列活动,并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进行艺术交流;

在文化部第八届岩彩培训班学习岩彩画;

2002年

国画《根》入选中国美协第十六次新人新作展;

2003年

国画作品《傲立天东》入选中国文学艺术界《永结同心》主题艺术展;

国画《古寨秋韵》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华夏笔都百位知名画家特邀作品展”;

2004年

国画《太行足迹》、《山魂》在艺术类核心期刊《美术教育》发表;

国画《牧归图》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2004年“菜乡情”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

2005年

担任东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杨长喜画集》;

国画《家在太行南坪山》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2005年“太湖情”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

2006年

国画作品《岁月无声》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2006年中国画作品展;

参与组织“丹青墨韵黄河口”全国诗书画大展,并担任评委;

组织东营市美协三届会员展•暨“五老”作品展,并出版《东营市美术精品集》;

国画作品《太行足迹》获中国美协举办的“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优秀作品奖;

进入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首届山水画高研班深造;

《云深雨亦晴》收录《中国国家画院2006年教学文献》;

2007年

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杨长喜作品集》;

进入中国国家画院曾来德书法高研班深造;

2008年

策划组织“桃李缘•湿地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并出版作品集;

至2010年进入国家画院程大利山水画课题班深造;

创办学术期刊《笔墨》。

艺术评论

墨海中立定精神——杨长喜先生画之世界

杨长喜先生,东营人也!齐鲁大地,孔孟文明之处;黄河入海口,豪杰壮士之地。土地苍茫辽阔,铸就了像杨先生这般不屈不挠、至情至性、温良豪爽的性格。熟悉杨长喜先生的人都对他的为人处事赞许有加。在工作和治学上,他都尽可能做到尽心尽责、问心无愧;对人,无论是何种身份都做到温、良、恭、谦、让。这让认识杨先生的人都非常尊敬、信赖他。

曲折的艺术之路没有磨灭杨长喜先生童年烂漫幻想的艺术梦。即使青年工作在盐场、学校、机关,杨先生依旧珍惜每一寸光阴,挤出时间用来画画、练字。他“贪婪”汲取生活中的养料,并且乐在其中。“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俄车尔尼雪夫斯基)从那个时期创作的一批人物画作品看来,作品里浓郁的生活气息、人文关怀包含着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其才华也初见端倪。看来,真挚的情感是艺术作品的灵魂,艺术家自己的生命体验也为作品注入了生机。

2006年是杨长喜先生的一次人生转折。尽完孝道的他不再满足现状、成就,只身前往京城继续他的艺术梦。辗转曾来德先生、程大利先生、张立辰先生等多位名师门下潜心学习。曾来德先生的书法用笔、“围追堵截”的空间意识;程大利先生的笔墨认识论、内在修养说;张立辰先生的“笔墨结构说”和“墨白韬略”都为先生拓宽了眼界、开阔了心胸、扎实了笔墨。但是先生并不醉心于此。“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参禅悟道。不仅对历代名家的画作悉心研究、“传移模写”,还常常走进自然,在自然天地中去验证古人、师者所说,感受“造化钟神秀”的奇妙。

境由心造,画如其人。观杨长喜先生近年来的画作,有种充盈天地的浩然正气。他笔下的山水画更是饱含着浓郁的民族情怀,亦如先生的为人,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画面开合,大气而不做作。这让我想到了学画要先立品。古人云:“人品不正,画而无法”。因为中国画是抒情写意的,在落笔之时便倾注了画家气质、修养、学识、阅历、情感等等。所以对于画家而言,更强调后天的综合修养,强调精神内在的美。所谓:“文质彬彬,乃为君子。”转而外化,便成为一个人的风采。

不论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杨长喜先生的画作都在追求笔笔写来、书法用笔。看似随意洒脱的线条却不简单。山水画作中,先生喜欢多用干笔、中锋写出来。尊重传统的同时更在意规律的把握。平日上课里,先生也常告诫我们“学画不要单学某家某派,也不要画的和老师一样,而是应该学规律”。对于传统的把握上,李可染先生曾说“一个艺术家,只有在极强的艺术规律后,千锤百炼,方能达到艺术上的大自由”。杨先生也是这么做的。他的作品里几乎没有形式技法的修饰,扎扎实实的笔墨功夫令我钦佩!大巧趋于拙,难得一份艺术的真诚,难得一份艺术的质朴啊!

黄宾虹曾说,“作画如下棋,要善于作活眼,活眼越多,棋即取胜”。杨长喜先生在作画之时也特别注意留白。有别于千笔万笔的山水画,他的花鸟画喜欢在有限的纸张里表现一种无限的张力,一种似阴阳更迭的秩序感。而这便需要“作活眼”。记得第一次的写生课,杨先生就要求我们要有构图意识,不管是开合关系还是节奏、疏密的把握,最终还是落脚到空间上。这所留之白并非素纸的白,正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留白之处正是天地往来之气的通道。对于布白,先生一则追求画面的节奏秩序和谐,二则在乎自然之“道”也。先生眼中的构图美感有别于西画的平铺直叙、无尽空间,而是呈现一种中国式的阴阳之美,“道”的美。正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所说,“我们向往无穷的心,需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我们的宇宙是时间率领着空间,因而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了的‘时空合一体’,这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种天地之美、“道”的玄妙也正吸引着杨长喜先生用笔墨倾注一生。“人类这种最高的精神活动,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自我。这充沛的自我,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脱自在,需要空间,供他活动”。(宗白华《美学散步》)相信杨长喜先生在上下求索的康庄大道上也能超脱自在,随心所欲,祝愿先生越走越好!

作品欣赏

5词条图册 杨长喜作品杨长喜作品 参考资料: 1. 艺术家艺评云图 艺评网 [引用日期2016-10-18] 词条标签: 人物 艺术家 画家 文化人物

视频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修班杨长喜山水画工作室师生迎春联欢会

杨长喜山水画工作室师生迎春联欢会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