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瀆古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木瀆古鎮[1],別名瀆川,胥江,雅稱香溪,位於江蘇省東南部,蘇州古城西部,地處太湖流域,是江南著名的風景名勝區,素有「吳中第一鎮」、「秀絕冠江南」之譽。木瀆古鎮是與蘇州城同齡的漢族水鄉文化古鎮,已有2500多年歷史。2008年08月,評為國家級AAAA景區,也是太湖風景區十三個景區之一。
木瀆是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之鄉。歷史上有泥塑名家袁遇昌、銀器高手朱碧山、琢玉名家陸子岡、繡聖沈壽等名家高手,他們的作品都是國家級收藏的珍品。有嚴家花園、虹飲山房、古松園、靈岩山、天平山等著名文物景點。
發展歷史
相傳春秋末年,吳越紛爭,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施用「美人計」,獻美女西施於吳王。吳王夫差專寵西施,特地為她在秀逸的靈岩山頂建造館娃宮,又在紫石山增築姑蘇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來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瀆,「木塞於瀆」,木瀆之名便由此而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設吳縣,木瀆隸吳縣。王莽新朝,木瀆屬泰德縣。其後,木瀆均為吳縣轄地。《元豐九域志》載:「北宋設木瀆鎮,屬吳縣,鎮以瀆名」。明、清時為吳縣六鎮之一。清雍正年間,木瀆古鎮屬吳縣長壽鄉。歷來是基層政權駐地。
1912年(民國元年),木瀆、金山隸屬吳縣。
1949年4月27日起,為木瀆區人民政府駐地。
1952年為縣直屬鎮。
1954年9月劃歸蘇州市郊區。
1958年8月,復劃歸吳縣。
1985年金山鄉與木瀆鎮合併。
2001年2月,吳縣撤市建區,木瀆鎮歸蘇州市吳中區管轄。
2008年08月,為國家級AAAA景區。
主要景點
木瀆古鎮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沉積,經國家批准的文物保護單位有12處。1983年被列為太湖13個風景區之一,享有「秀絕冠江南」之譽。鎮西有風景名山靈岩山,山上建有「館娃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山頂皇家花園,給後人留下了諸多遺蹟。雄距山頂的靈岩寺為梁代建築。靈岩山以中國佛教和遊覽勝地著稱於世。清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南巡,與靈岩山遙遙相對的天平山位於鎮西北,更以「紅楓、清泉、怪石」三絕聞名江南,「天平觀楓」成為江南的一大奇觀。木瀆古鎮明清文化遺存豐富,清代《姑蘇繁華圖》描寫木瀆景致占一半。明清時代鎮上有私家園林30餘處,享有「園林之鎮」的美譽。
嚴家花園
嚴家花園,位於木瀆古鎮山塘街王家橋北,最初是清乾隆年間蘇州大名士沈德潛的寓所。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沈氏後人將此院落讓給木瀆詩人錢端溪。錢氏疊石疏池,築亭建樓,取名端園,有友於書屋、眺農樓、延青閣諸勝。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瀆首富嚴國馨買下端園,重葺一新,更名「羨園」。因園主姓嚴,當地人稱「嚴家花園」。嚴家花園經過三代主人的努力,前後歷時二百多年,無論是歲月滄桑,還是人文蘊積,都賦予嚴家花園一種文化氣息和名園風範。被現代著名建築學家劉敦楨教授稱為「江南園林經典之作」。
虹飲山房
虹飲山房,位於嚴家花園東200米處,是清代乾隆年間蘇州近郊著名園林,因為門對香溪,背靠靈岩,「溪山風月之美,池亭花木之勝」遠過於其它園林,所以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遊木瀆的時候,必到虹飲山房,在這裡遊園、看戲、品茗、吟詩,直到夜色降臨,才依依不捨,順着門前的山塘御道,返回靈岩山行宮。因此,虹飲山房在當地又被稱為乾隆皇帝的「民間行宮」。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民俗文化
綜述
木瀆古鎮地處太湖流域,這一地區長期形成的水鄉習俗是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木瀆古鎮歷史上經濟相對發達,因而節慶習俗多姿多彩,民俗風情更具鮮明特色
每逢農曆正月十三舉行,主要活動是抬猛將老爺。猛將老爺是一個用香樟木調成的坐像,面容安詳而不失威武。但他卻是光腳、禿頭,這一絕無僅有的特色使這個民間活動有了一個古怪而滑稽的名字「碰瘌痢會」。這個習俗主要通過抬猛將老爺,乞求他能給人們帶來財氣和庇佑。
相傳吳越春秋時期,在靈岩山頂賞月就已成為風尚。西施愛月,夫差為了討好她,專門在靈岩山為她修建了玩月池。歷代名人雅士亦有喜愛登靈岩山賞月,如梁簡文帝、韋應物、白居易、李商隱、范仲淹、文徵明、唐寅、康熙、乾隆二帝等等。而蘇州民間也有中秋到靈岩山賞月祈福的傳統。
特產
烏米飯,開始因道家認為久食可以強身延年,成為了道家食品。到明代時,寺廟大興,加上吳語「阿彌」與「烏米」的讀音相同,於是烏米飯又成佛家食品。而四月初八傳為佛祖釋迦牟尼的生日,所以人們選擇在這一天用烏米飯供佛,同時烏米飯也成了「戶戶皆食之」的應時食品。直到現在,「四月初八吃烏米飯」的食俗相沿未變。
方言
木瀆方言,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
其它
木瀆古鎮鎮還有許多別具江南特色的傳統習俗,如春節「拜喜神」、「走三橋」中的走「永安」、「吃年酒」、「燒頭香」;元宵節「走馬鑼鼓」、「鬧元宵」;二月二的「撐腰搞」;立夏時的「吃甜酒釀,嘗三鮮」;端午節的「賞端陽」;七月七的「七夕乞巧」;中秋節的「齋月宮」、「靈岩賞月」;金秋十月的「天平觀紅楓」;臘月的「喝臘八粥」;十二月二十五的「送灶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