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日荷花别样红(宋子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映日荷花别样红》是中国当代作家宋子伟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映日荷花别样红
夏日游北京的北海公园,或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观赏那盛开的荷花,定然会心旷神怡。诗情雅趣,油然而生。吟诵咏荷的诗句,“不亦快哉”?
咏荷的诗,最为传诵的是南宋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诗人送别友人时写的一首即景小诗。它成功地描绘了西湖的色彩美——绿得水灵,红得娇艳,绿与红相映成趣。诗的前二句,乍看是抒情议论,实际是由景生情,情在景中。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六月风光由衷的赞叹。后二句,对仗工整,出神入化。可与苏东坡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相媲美。诗人抓住西湖六月风光的特色,用全景色描写“接天莲叶”的“碧”,用特写镜头显示“映日荷花”的“红”,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唐朝郭震的《莲花》诗:“脸腻香熏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里弄水晶。”历代文人喜以荷花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的高雅清廉,不为世俗所污。诗人郭震在唐中宗时为相,封代国公。他的这首诗正是以花喻人。诗的前二句写荷花柔嫩娇媚、清香轻盈;第三句一笔宕开,将优美的神话传说融入诗中,别具韵味,给人丰富的联想。末句把碧玉喻荷叶,水晶喻水珠,一个“弄”字生动传神。与“映日荷花别样红”对照欣赏,更有一番情趣。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这是唐朝韦应物的《咏露珠》诗。诗人对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荷叶上的露珠不停地在微风中来回滚动,诗人准确地抓住这一特征,写出了传神的名句“不定始知圆”,与“碧玉盘里弄水晶”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朝的萧纲(即简文帝)写了一首《采莲曲》:“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日近黄昏,晚霞满天,不料湖面风起浪涌,采莲船急忙归程。一路上摇落荷花,惊起白鹭,荷丝绕腕,菱角牵衣。写得极有生活气息。唐朝的王昌龄也写了首《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写得栩栩如生,鲜明如画。俊俏的采莲少女,穿着和荷叶一样碧绿的罗裙,少女粉红的双脸与荷花一样娇艳。在荷叶荷花中穿来穿去,分不出哪是人哪是荷。诗的第四句笔锋一转,写出了“闻歌始觉有人来”的妙句。收到了人如莲花,荷花似人的艺术效果。
隋朝杜公瞻的《咏同心芙蓉》:“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诗的前六句,以浓墨重彩描绘荷花的姿、色、香。结尾两句,以同心芙蓉比喻两心相连的意中人,寄托诗人的赞美之情,是点睛之笔。这首诗很讲究修辞艺术,“灼灼”、“亭亭”两个叠字用得很自然,毫无堆砌之感。两个比喻,贴切而新颖,鲜明地突出了荷花高洁艳丽的形象。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也引用了《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描写和咏赞荷花的诗句还有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黄庭坚的“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菱荷香”,姜白石的“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红楼梦》电视剧中,林黛玉也引了一句“残荷秋夜听雨声”。柳永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更是大家熟知的名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