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箭分離減衝擊連接裝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星箭分離減衝擊連接裝置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隸屬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68年2月20日。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研究院已抓總研製並成功發射了300餘顆航天器,實現200餘顆航天器在軌運行,研製的航天器覆蓋載人航天、月球與深空探測、導航定位、對地觀測、通信廣播、空間科學與技術試驗六大系列航天器,實現了大、中、小、微型航天器[1]的系列化、平台化發展。研究院圓滿完成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工程、高分工程為代表的重大航天任務,為實現我國航天三大里程碑跨越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研究院充分發揮航天技術的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將航天新技術成果推廣到國民經濟多個領域。聚焦衛星應用、智能裝備、空間生物三大優勢業務板塊,打造了中國衛星、康拓紅外、航天生物三大業務發展主體平台,形成了以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三大重點區域為主的區域布局。
簡介
研究院堅持國際化發展戰略,積極踐行「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先後與俄羅斯、法國、巴西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宇航公司及空間研究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2004年實現了首顆商業衛星出口合同簽署。截至2020年底,已向國際用戶交付了20顆商業衛星,出口產品覆蓋通信衛星、遙感衛星、衛星應用、航天器研製基礎設施、宇航單機部組件和宇航元器件等。
研究院打造了北京、天津、懷來、西安、蘭州、煙臺、深圳、內蒙古、杭州等產業基地,擁有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分系統研製生產、系統集成、總裝測試、環境試驗、地面設備製造及衛星應用、服務保障等配套完整的研製生產體系。研究院現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9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1人,俄羅斯宇航科學院院士9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15人,全國技術能手40人,高級以上職稱人員7200餘人。研究院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84項,其中特等獎9項;授權專利7700餘件,榮獲中國專利金獎3項;省部級獎3000餘項。研究院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2]、全國模範職工之家等榮譽稱號。
二、技術要點
(解決的技術難題、技術指標等)
星箭分離衝擊是衛星在發射過程中需要經歷的最為苛刻的力學環境之一。星箭分離時刻,火工品爆炸瞬間會產生大量級的高頻衝擊載荷,其作用在衛星結構上會產生高頻、大量級的瞬態加速度響應,一般情況下它可達到數萬 g, 作用時間為幾個毫秒,頻段寬度達到上萬甚至百萬赫茲,它能對航天器上具有晶振、脆性材料等的精密電子設備造成致命損傷,從而造成航天任務的失敗,甚至發生災難性的事故。目前,航天工程實踐中,一般是通過在總體布局中把對衝擊敏感的單機設備安裝在距離火工衝擊源 ( 星箭分離面 ) 較遠的位置,通過增加衝擊載荷在結構中傳遞的距離實現衝擊載荷的衰減,或者是在單機設備安裝位置增加橡膠墊等柔性緩衝墊實現緩衝。但是,增加傳遞距離和附加柔性緩衝墊的方式無法滿足衛星系統級緩衝設計和連接剛度的要求。
本星箭分離減衝擊連接裝置,能夠增加星箭分離時衝擊載荷在過星箭連接界面的衰減量,降低衛星上的衝擊響應量級。本裝置是針對傳統的星箭連接面進行改進,減小了衛星與運載火箭的接觸面積,因此,星箭分離時刻,衝擊載荷從運載一側通過星箭連接面傳遞到衛星上的過程,附加緩衝孔方案的星箭連接界面增加了衝擊波傳遞過程中的反射和折射,增加了衝擊載荷的衰減量。
三、成果形式
(專利、著作權、新產品、新技術等)
本項目是專利技術
四、應用領域及應用場景
軍用及民用通信,信息行業。
五、當前應用成效
本發明結針對某採用點式星箭接口的衛星在星箭分離衝擊響應過大的問題,在衛星與運載火箭之間的連接盤上附加一個緩衝孔,該緩衝孔為沉孔,能夠改變星箭連接盤的阻抗,減小衛星與運載火箭的接觸面積,因此,星箭分離時刻,衝擊載荷從運載一側通過星箭界面傳遞到衛星上的過程,附加緩衝孔方案的星箭連接裝置增加了衝擊波傳遞過程中的反射和折射,增加了衝擊載荷的衰減量,從而降低了衛星上的衝擊響應量級.
六、合作方式
(技術轉讓、專利許可、委託或合作開發)
技術服務、專利許可。
參考文獻
- ↑ 中國可重複使用試驗航天器,到底有多強?,搜狐,2023-05-09
- ↑ 淺談建好基層黨組織的重要性 ,搜狐,202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