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1970—1986)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内容简介
塔氏日记卷帙繁多,但因涉及私隐与品藻等故,一直未有全本发行。除了筹划中的俄文版,较好版本为英、法、意和波兰文等译本,并各有所长。这本《时光中的时光》,乃《雕刻时光》英译者基蒂·亨特-布莱尔(Kitty Hunter-Blair)直接译自俄文原件,这也是当今公认的最佳英译本。除了日记,书中并收录五则塔氏访谈、演讲记录与个人创作笔记,仔细阅读,不难发现与日记和《雕刻时光》的相通之处。日记的时间跨度为十七年,即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塔氏筹拍《飞向太空》,终于一九八六年病逝巴黎之前两个星期。就其创作生涯而言,几乎涵盖塔氏所有作品(包括《雕刻时光》一书)的酝酿、实施与完成。不仅如此,更显露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经济困境,家庭与人际关系,创作艰辛,与苏联官僚的苦斗,也有内心彷徨,焦虑,怀疑甚至绝望。全书最重要亦最令人震撼之处,是塔氏日记贯穿始终、不断坚定的信念。这一信念,是对艺术、生命及真理的赤诚之心与身体力行,读来不仅感慨,更能烛照心灵,予人超越坎与创造的勇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欧洲艺术电影“圣三位一体”之一,生于一九三二年四月四日。作为一个被放逐的艺术家,在其坎坷的一生中,只完成七部作品,却部部经典。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在他的自传《魔灯》中这样评价他的这位伟大的苏联同行:“电影不是一种纪录,而是一种梦幻。这说明了为什么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那么伟大,他在梦幻的空间里悠游自如,他并不诠释什么,问题是,他要诠释什么呢?他只是一个观察家,但他却让他的影像活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我穷毕生之力在轻叩那个梦幻世界的门扉——塔可夫斯基能够悠游自如的世界,却只能偶尔一窥其堂奥而已,我的大多数努力均未能如愿以偿……” 在其最后一部电影《牺牲》拍竣后的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塔可夫斯基病逝于巴黎的癌症病院。他被安葬在一个法国小镇的俄国移民墓地。塔氏日记卷帙繁多,但因涉及私隐与品藻等故,一直未有全本发行。除了筹划中的俄文版,目前较好版本为英、法、意和波兰文等译本,并各有所长。这本《时光中的时光》,乃《雕刻时光》英译者基蒂·亨特-布莱尔(Kitty Hunter-Blair)直接译自俄文原件,这也是当今公认的最佳英译本。除了日记,书中并收录五则塔氏访谈、演讲记录与个人创作笔记,仔细阅读,不难发现与日记和《雕刻时光》的相通之处。
作者简介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4月4日1986年12月28日)是一名导演。出生于俄罗斯札弗洛塞镇,是诗人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学于苏联电影学院,一九六一年毕业。 他的电影曾经赢得多项国际性大奖;第一部长故事片《伊万的童年》于一九六二年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其后每部作品均获得众多国际殊荣,很多评论家视《安德烈卢布耶夫》为他最伟大的杰作。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处女作《小提琴与压路机》,亦是他在苏联国立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曾获纽约学生影展首奖。 其最后一部作品《牺牲》荣获一九八六年戛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于巴黎,享年五十四岁。塔氏在电影艺术方面与费里尼、伯格曼并称为圣三位一体。塔氏作品以如诗如梦的意境著称,主题宏大,流连于对生命或宗教的沉思和探索。伯格曼评价他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把生命像倒影、像梦境一般捕捉下来。
内容预览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无须笔者再来饶舌。翻译塔可夫斯基的日记选《时光中的时光》,如同观赏他的七部半电影,亦如同研读他广受好评的电影论著《雕刻时光》,俱是短暂与无常人生值得倾心倾力投入之事。因为,诚如塔氏弟子索科洛夫所言:“塔可夫斯基毫不妥协的艺术原则和个人典范,比他的风格更重要。”所以,若将《时光中的时光》局限于一册“专业”电影导演日记,抑或仅供研究塔氏作品及其生平的专家学者之学术参考,不仅有辱作者,也有辱这本书的诸多读者。塔氏日记卷帙繁多,但因涉及私隐与品藻等故,一直未有全本发行。除了筹划中的俄文版,目前较好版本为英、法、意和波兰文等译本,并各有所长。这本《时光中的时光》,乃《雕刻时光》英译者基蒂·亨特-布莱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