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中文名稱: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外文名稱:Andrei Tarkovsky

別名:Andrey Arsenyevich Tarkovsky

國籍:俄羅斯

星座:白羊座

身高:171cm

出生地:俄羅斯伊萬諾沃札弗洛塞鎮

出生日期:1932年4月4日

逝世日期:1986年12月28日

職業:導演、編劇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年4月4日~1986年12月28日),出生於俄羅斯伊萬諾沃札弗洛塞鎮,俄羅斯電影導演、編劇,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1962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伊萬的童年》,該片獲得第2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1966年,執導劇情片《安德烈·盧布廖夫》,該片獲得第2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 。

1972年,執導科幻懸疑片《索拉里斯》,該片獲得第2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1979年,執導懸疑劇情片《潛行者》,該片獲得第3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1983年,執導劇情片《鄉愁》獲得第3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86年,執導劇情片《犧牲》,該片獲得第3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

1986年12月28日,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巴黎因肺癌去世,享年54歲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外文名稱:Andrei Tarkovsky

別名:Andrey Arsenyevich Tarkovsky (本名)

國籍:俄羅斯

星座:白羊座

身高:171cm

出生地:俄羅斯伊萬諾沃札弗洛塞鎮

出生日期:1932年4月4日

逝世日期:1986年12月28日

職業:導演、編劇

畢業院校: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代表作品:犧牲、鄉愁、伊萬的童年

主要成就 第2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兩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第3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演藝經歷

1962年,執導根據弗·鮑哥莫洛夫的小說《伊萬》改編的戰爭劇情片《伊萬的童年》 ,由尼古拉·布爾雅耶夫、瓦倫丁·祖布科夫、尼古萊·格陵柯領銜主演,這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執導的首部電影 ,該片獲得第2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

1966年,執導了分為兩部分,八個片段的傳記劇情片《安德烈·盧布廖夫》 ,由安納托里·索洛尼岑、伊萬·拉皮科夫、尼古拉·謝爾蓋耶夫合作主演 ,該片獲得第2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 ,但該片因為蘇聯當局的阻撓而遭到禁映 。

1972年,執導根據斯坦尼斯拉夫·萊姆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科幻懸疑片《索拉里斯》 ,由納塔莉亞·邦達爾丘克、多納塔斯·巴尼奧尼斯、尤里·亞爾維特合作主演 ,該片獲得第2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之後,該片被《帝國》(英國電影雜誌)評選為"影史百大非英語電影"第68名 、被《藝術電影》評選為"影史百部偉大作品"之一 。

1975年,執導由瑪格麗特·捷列霍娃、菲利普·揚科夫斯基、伊格納特·達尼利采夫合作主演的傳記劇情片《鏡子》 。1979年,執導由阿麗薩·弗雷因德利赫、亞歷山大·凱伊達諾夫斯基、安納托利·索洛尼岑合作主演的懸疑劇情片《潛行者》 ,該片獲得第3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

1983年,執導由奧列格·揚科夫斯基、勞拉·德·馬奇、多美茲亞娜·佐丹奴聯袂主演的劇情片《鄉愁》 ,他憑藉該片獲得第3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同年,與托尼諾·格拉聯合執導紀錄片《雕刻時光》 。

1986年,執導由厄蘭·約瑟夫森、蘇珊·弗利特伍德、古德·吉斯拉德提爾聯袂主演的劇情片《犧牲》 ,該片獲得第3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第41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 。

個人生活

逝世情況:1986年12月28日,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巴黎因肺癌去世,享年54歲 。

主要作品

  • 參演電影

劇名 上映時間 扮演角色 導演 合作演員 那年我二十歲

1965

馬爾連·胡茨耶夫

斯維特蘭娜·斯維特利奇娜婭, 巴維爾·費尼

今天不離去

1959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亞歷山大·戈爾東

彼得·柳別什金, 阿列克謝·斯米爾諾夫, 斯坦尼斯拉夫·柳布申

殺手

1956

亞歷山大·戈爾東,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尤利·法伊特, 瓦倫丁·維諾格拉多夫

  • 導演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1986年 《犧牲》 電影 1983年 《鄉愁》 電影 《雕刻時光》 紀錄片 1979年 《潛行者》 電影 1975年 《鏡子》 電影 1972年 《索拉里斯》 電影 1966年 《安德烈·盧布廖夫》 電影 1962年 《伊萬的童年》 電影 1961年 《壓路機與小提琴》 電影 1959年 《今天不離去》 電影

  • 編劇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1986年 《犧牲》 電影 1983年 《鄉愁》 電影 《雕刻時光》 紀錄片 1979年 《潛行者》 電影 1975年 《鏡子》 電影 1972年 《索拉里斯》 電影 1966年 《安德烈·盧布廖夫》 電影 1962年 《伊萬的童年》 電影 1961年 《壓路機與小提琴》 電影 1959年 《今天不離去》 電影

人物評價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非常強調自己對於俄羅斯文化傳統的傳承 ,他在視覺處理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其準確性和恰當性,仍蘊藏着非常豐富的生動逼真、特徵顯著的自然影像 。(《江南時報》評)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以其內省的氣質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開創了一個獨特的富有生命力的藝術世界。他不僅強調的是電影對客觀事件的紀實性,更加注重對人物內心和生命的精神體驗與探索。他通過表現時間的方式以及拓展其內涵意蘊的思考,建構了屬於塔式自己獨特的電影語言 。(《文教資料》評)[1]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豐沛的詩意,既不同於散文電影,也不同於原蘇聯"詩電影"。他的影片將自然的真實與心靈的真實直面相對、互動、共震,為電影審美創造新的經驗 。他對藝術的價值與人生的意義有着獨特的認識,對藝術家的使命和電影的功能亦有自己的理解。他在影片中融合現實與夢境,以詩意敘述構築影片的內在真實,追求永恆的藝術價值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電影文學》評)[2]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所呈現的詩電影的本質與時間的莊嚴流動帶給觀眾們強烈的震撼。他對於場面的精心調度和長鏡頭的嫻熟使用,不僅精準簡潔地表達出人物關係和推動情節發展,也完整營造了一種真實的生活狀態和時間痕跡,體現出他影片中強烈的紀實風格 。他將人文氛圍濃厚的家庭環境塑造了他的心靈成長史並與他以後的電影作品當中所體現的高度的文化思考和詩化的鏡頭語言密不可分。他所蘊含的寓言化、多義性的特徵最終構成了他電影世界中的精神維度,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密碼在一以貫之中得到了完全而充分的顯現。在詩意豐盈的畫面語言與深邃廣闊的哲理拷問中,充分說明了他在如詩之韻律的流動的影像中,不斷呼喊人類意識的覺醒和對世界的憂思 。(《大眾文藝》評)

後世紀念

1987年,第15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舉辦了紀念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作品回顧展 。

參考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