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美眷崔斌 洪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至:
《文学美眷崔斌》是中国当代作家洪波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文学美眷崔斌
崔斌散文集《人间四月》,是跨越十余载的自选集。是他在工作、生活之外得到的精神犒赏。这本书,百隽成水,汇流成河,是他文学长河里的一段泓。以后还会自然天成地集萃、绵延……
远方
说十余载是因为有些散文是十年前我深爱、深感的,比如《流金岁月的火车》、《洪波回家》。两篇收录时修改题目为《火车》、《洪波》。内容依然在写流浪。
犹记得初读时的诧异。一向认为崔斌是当地人,日子庸常而平淡,怎么会对“火车”“流浪”如此敏感、情感饱满?与我这样一个祖辈去流亡关东后又返回故乡、又对两个故乡剪不断的人,崔斌能有什么超过我的呢?
后来了解到,他为了顾念家人放弃了求学和走天涯的机会。小时候,在外就学不仅是梦想,还是人生最浪漫的事啊。再后来,又陆续读到了他独闯南方留下的文字。于是,我好像知道了,崔斌的火车和流浪,抒发的其实都是远方,而流浪只是远方的载体。
崔斌的远方是充满诗意的。
那时交往不多,也就这样姑妄猜之罢。
关于目录
出书前,崔斌曾让我提建议。时间金贵,也就直说。关于目录我不太满意,觉得要写大散文,目录最好不要超过两页,甚至一页才好。小说家赵玫和散文家周晓枫的[散文]]目录,连一个页码都留足了白。
这本散文集目录则有点像诗歌或散文诗的做法,好几页,十一辑,其中很多文章可归属其他几辑中。如“乡人”可以只写一个大题目《乡人》,把几个乡人的题目变成小题目。
不过,好几页的目录也无可厚非,因个人风格不同,当下很多散文书目录也有列得很详细的,符合现代人的快节奏,愿意尽量在目录里了解到更多的内容提要。 ]] 况且,如果按我的方式做目录,这本书内容要做很大的调动,时间来不及,而且有些作者原来要突出的意图可能被淡化了。如此,权做一次交流罢。
个见以为,一本20万字以内的散文集,五六辑最为合宜。目录的策划,一般遵照前三分之一、后三分之一、中间都要有好文章支撑的原则。目录策划,其实也是包装作品。茫茫书海,读者如何能一瞥而心动?而名家的目录策划,则是锦上添花的作用,甚至我想,他们没有目录也是可以一页页翻读下去的。
自由的魅力
崔斌散文集《人间四月天》研讨会上,李勇说,崔斌的散文有小说味道,我有同感。好的小说和散文就是二不像或共同体,就像俊才、伟人、英雄甚至神,身上有豪放与阴柔的共性。
《缱绻与决绝》这一篇我也挺喜欢,还有《神仙眷侣》等,里面有了一些历史散文那种汪洋恣意、滔滔不绝的神韵。三四个或多个故事或人物,体现了写散文的自由,读起来挺愉悦。天马行空中,一个主题下面带起了好几个故事,语言却是吝啬,不过渡,那是他相信读者会感觉到内在联系的。
如是小说,读起来当然也开心,但写起来则要舍弃散文的自由,仔细谋篇布局,可能会是三题或四题,而散文就不需要三题或四题的注解。散文的自由性让人难以放弃。
植入宋朝的家国情怀
崔斌对宋朝情有独钟,青州的重要的几个人物都写了。
《想念》和《中原》,比我自己,认为崔斌多了家国情怀甚至济世情怀。有格局,有气象。语言有古典文学修养。
读这本散文集时,多重风格已同时呈现,最难得是家国情怀,这在他唯美阶段是不曾有的。不料,这个观点得到讨论会多数作者一致认同。
家国情怀,写一篇容易,写多篇则是济世情怀了。这多可贵。
语言的腔调
崔斌散文语言有韵味、闲适味。
二味有一,已属不易。一般人有韵味已属难得,有闲适味的,青州不超过两人。乱世中的闲味难得,盛世中的闲味更稀罕。
闲适的韵味里,就有了江南的婉约。分明是北方人却潜伏有南方味,双重味道在文字里交织。南腔北调也。
他的语言又有诗人的雅致。为赶在20号沙龙前读完,我在陪婆婆和母亲晒太阳时看的。边读边画,这书就画成这花脸了。
想象一下,我在旗城公园里看《人间四月》,婆婆和母亲坐在花坛边,小狗湿漉漉的黑眼睛眺望着远处的脚步。公园里开满了鲜花,我的笔记都有了诗意。这书真的适合在公园里读。而春风,掀动着书页,一页,两页,三页……发出窸窸窣窣的响声,有了环佩叮当、紫玉生烟之妙。
曾经我有过写“青州的徐志摩”的冲动,崔斌是有徐志摩诗人气质的,崔斌的散文是有徐志摩作品的才气的。这些感觉,与春风来翻书的感觉吻合了。人间四月天,也不外乎这种感觉了。
崔斌有“芳心”
既然书名叫《人间四月》,首先要翻阅的自然是《春事》《美眷》两阕了。它们颠覆了我以往对“芳心”的概念。芳心,花朵的蕊,一般专指女子的绮丽如霞的心。但分明的,崔斌是有一颗草木般的芳心的。崔斌难道就不能是一朵花吗?他的生命里有那么一度,有那么一片潮湿的心事,成就了他对四月的诠释。
我想,崔斌若是生于清朝以前,至少有人称他为崔秀才,他的关怀纵横古今,贯通南北,《水乡》《恍惚集》,有山有水,有哲思有禅意。成辑的有《想念》《墨香》;单篇的有《青州来了林徽因》等;更有思绪飞扬、诗情画意的《中原》《山野》;禅意的《光与影》;人文地理的《表海亭的尘烟》;诗意的《越,在黄昏》等等。还有《思想起》、《揭阳人家》、《我在暮色里歌唱》……语言里的诗意,是很南的南方人的。
崔斌的青州
当初惊诧崔斌看懂我是边缘人和流浪,现在感谢他把我归入《乡人》辑。一个流浪的人被一个素昧平生、经历迥异的文友,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了生命片段。关于流浪的和停下的。我的灵魂说,崔斌的青州是丰富多彩的,崔斌的青州是包容的。
那时,我们来往并不多,交流也甚少,一般是在《青州报》副刊和《青州文学》杂志上互读作品。那时的青州文学沙龙可谓最鼎盛时期,独树一帜。青州文学的提灯女神们耀眼生辉,每月10号、20号、30号分别有领军人物主导,场场爆满,分别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好多“小荷”是每个体裁都去参加,我和崔斌也是其中之一。
大概崔斌也是想,管它什么体裁,只为文学而来。那时候也是崔斌公开的、茂盛的创作时期,那是他的唯美期。那些散文诗情画意,哀而不伤,时常有浓稠的惆怅,待要捕捉,却仿佛没有什么,韵味,大概就是这么个东西吧。后来,他进入地下创作期的作品有了更多的情怀,更加与众不同起来。
我没有统计过,感觉中,那时他的小说很盛,印象最深的是中篇小说《残月》。读完后很担心他是不是曾经看《红楼梦》《源氏物语》之类书,被主人公影响着有了出世的情怀?当然这是一闪而过的。但又想他至少也是去寺庙体验过生活的吧?或者曾有亲朋好友饱受情感磨蚀正经历着情感波涛?或者作者小小年纪就把人生看透……总之,一篇作品读完能让读者浮想联翩,还继续创作,他的作品算得入了文学之门了。
崔斌的小说有诗意,也给人疼痛,里面有很深的思索。他的语言也诙谐,并深得小说的本质是虚构的精髓,比如有一篇很短的小说落款写“猴年马月骆驼日”,我看到后被触动,很开心,觉得得着了一点写小说的好玩之处。我想,斯文、安静、默然而笑的崔斌,也是可以跟他开玩笑的。
不过,我一直没有跟他开过玩笑,倒是他跟我开了一次。就是他写我的这篇时,他和青州日报副刊编辑张宏伟一起吃烧烤,邀我也去,顺为祝贺。我因将去报社工作,正处理我的门店,被顾客围住好不容易脱身才去得晚了,我说,他是北关的?他俩哈哈大笑,崔斌幽幽地说:是我们北关卖烤地瓜的。哈哈,我们又同时大笑。这大概也是我在媒体只能做文艺副刊编辑,做民生版记者的原因了。
前几天崔斌又那样幽幽地说:其实,我从你散文里学到不少东西,我听后想起“北关烤地瓜”的故事,吓得不敢深问。但颇自知之明地想,素日沉默的崔斌读书多、悟性够,加之“南腔北调”和“芳心”功能,他的散文营养实在够用,哪里需要我的启发。[1]
作者简介
洪波,女,曾用笔名, 嫩江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