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故乡.古城(塞下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故乡.古城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故乡.古城》中国当代作家塞下翁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故乡.古城

一提到故乡,人们便会说乡愁,"月是故乡明"。我的故乡没那么多文人的意境,它就是县城边边一个小村庄。太小,小得在地图上竟然找不到它一个点。但它再小,在我心里却不小。它虽小,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杨庄子,一个名不见于经传的小村庄。却延承着我杨氏一族近五百年的艰辛里程。

明嘉靖十年(1532),举国的一次大迁徙(移民),我的先祖把大槐树下杨庄子的庄名原汁原味的搬来安在了柔远城子附近。

杨庄子,建在阳山之下,名符其实。不到二十户人家,是一个以窑洞为建筑群的村庄(老户),位于柔远城子城北一千米处。坐西北而面东南,犹如一块美玉,镶嵌在一座不起眼的山脚之下。

在庄子的对面山头上,有一座巍峨挺拔的近千年的古城池,傲立苍穹,饱经风霜,蔑视群山,名曰——柔远城子。此城建于北宋(康定至庆历年间1040—1043),与向东二十里地的大顺城是一对姊妹城,由北宋名臣范仲淹任延州知州时所修。著名的《渔家傲.秋思》就写于此。

柔远城的名字也出于范公之手。北宋时,这里属与西夏对峙的军事要冲。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因自己抢了人家,便怕别人抢他。一杯酒,就把哥儿们撂到那儿了。投鼠忌器,边塞主将一律由文官执掌,老范就是这里的经略副使,外行治军必然致使军队战斗力低下,边境在军事上屡屡受挫。一个泱泱大国,以至于靠朝贡于外夷换得苟且。对外的不抵抗和不敢抵抗使北宋王朝呈现出一个很不对等的畸形怪圈。它是历史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版图最小,军事力量最弱的一个王朝。由于整个朝庭的懦弱,也同样表现在朝臣和封疆大吏们的处事方式上。范老先生就很具代表性。他建的大顺城,柔远城,其城名就很能说明问题。顾名思义,求得大顺,以柔而致远。颇有粉饰太平之感。看人家大汉,恩威并举,以武力打击为主,附之以安抚。李广,狄青,霍去病。摧枯拉朽,大有踏破贺兰山阙之势。宋则不然,残害忠良的潘美,写《岳阳楼记》的范老先生执掌边防,笔杆子管枪杆子,书生掌兵,一窍不通。在他的词里“将军白发征夫泪”,其厌战情绪溢于言表,跃然纸上。明显的底气不足。柔远城和其它关塞一样,最后还是没能抵挡得了金夷的铁蹄。北宋最后还是落得个靖康之耻。

范令不知何处去,一座孤城万仞山。柔远城子也淹没在历史长河的烟云之中。

柔远城坐落在距地面三百多米的山巅之上,全部以夯土筑墙,城高约二十多米,边围长两千六百多米,呈正方形。北高而南低,面向南,两侧边墙像两只手臂延山而下,紧紧拥抱着山脚古镇。远眺,用于防御的山头城池和山下军政驻地城郭浑然一体。颇像宋时文官头戴乌纱帽正襟危坐在三条河流交汇之处。成为县城的一大坐标。山下城门以红砂石砌成,高数丈,巍然而立。(可惜已于58年拆毁)。城垣历经千年至今仍然完好。可见当年施工质量之优。

我们那里老年人习惯把大娃叫狗娃,次子便是二狗,以次类推……柔远城也不例外,簡称城子山,衍生出城子梁,城子坬,城子沟等等。山脚下的小镇自然而然的就叫柔远城子了。城边的河那就是柔远河。就这么个小镇,由于宋时戍政策,军人举家落户,垦荒务农以自给,繁衍后代。随着人口的逐日增多,就将西汉所设在东华池的县址迁之柔远城子为华池县。柔远城子便名正言顺的成为县城所在地。

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第一块旧石器出土、刘志丹所建南梁政府,马锡五断案,毛主席给华池县"面向群众"的题词及自由婚姻的典型刘巧儿的出现,使华池县闻名遐迩。柔远城子也名载史册。杨庄子亦水涨船高,纳入了城关村。

柔远城子,川不算宽,却狭长无比。坐在我家窑洞前,早看日出晚观月升。日月初升都从城子山顶露面 ,在乌纱帽侧缓缓升起,升至城中方形城墙之上,就像托着一个在圆型权柄下的一枚大印,煞是壮观。柔远河河水粼粼,日夜流淌,水面折映着日出月落,蓝天白云,青山古城。见证着改朝换代,世事沧桑,山河春秋。

时过境迁,人老思乡。故乡的那山、那水,那蓝天白云,以及对面山上那座古城……已成为我儿时美好的记忆 ,静夜时的无尽惆怅,满满的思念,终生的依恋……

——庚子暮秋于陇上。[1]

作者简介

杨学辉,笔名,塞下翁,男,汉族,生于1950.1月,华池县柔远镇人,1969.1月参军,71.5月入党,74.1月复员,于2009.12月以副县级待遇退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