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故乡的土炕,生命和礼仪的平台(李培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故乡的土炕,生命和礼仪的平台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故乡的土炕,生命和礼仪的平台》中国当代作家李培根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故乡的土炕,生命和礼仪的平台

土炕分大炕和小炕。小炕一般紧靠房屋的窗台和山墙,只占用半间房屋的地方,可供二至三个人起居。大炕要从窗台下一直延伸到后墙,因一条大炕跨越了房屋的五道横梁,因此也称担梁大炕。大炕一般可供五至十个人起居。

一条土炕由炕箱、炕洞和炕皮三部分组成,炕体都与生火的地方——锅灶、炉灶或地灶相连。炕箱是用砖头砌成的长方体,通常宽 尺,高 尺。为了支撑炕洞的建造,炕箱下方通常要垫一尺左右的干黄土做基础。炕洞用结实的干土坯砌成。炕洞实际起着通烟和保暖两个作用,一旦使用后,既要求通烟顺畅,又要求炕面整体暖和。因此盘炕时对炕洞的要求很高。为了通烟顺畅,挨锅灶的地方要建造一个跌灰坑,挨出口的地方要留一回风坑(俗称狗窝)。为了炕面整体暖和,盘炕时还要根据炕的大小,把炕洞设置成不同的类型。常用的类型有扫帚型、回转型等。炕洞砌好后,土坯上面要铺一层石板或泥胚做平面,为了找平和保温,石板上面还要铺一层细土,细土上面再抹一层稀泥。这样一来,一条炕就制作成功了。为了追求漂亮,人们还要在炕箱上方要铺设一条光滑的木头做炕沿,在炕面上铺一领苇席遮挡泥土,有的人家还会在炕的三面墙壁上画一圈图案,俗称炕围,以此来美化土炕,丰富家庭的气氛。因一条土炕不仅要求出烟通顺、温度均衡,还要求坚固美观,因此对匠人的技术要求很高。往往一个能盖瓦房的匠人未必能打好一条让人满意的土炕。因此,在普通老百姓眼里,一个会打炕的匠人往往比一个会盖房的匠人更受欢迎。

土炕不是建好了就一成不变了,而是需要不断地维修和翻新:每隔几个月要拉一次烟囱(俗称拉窑独),还要不定期地清理跌灰坑和“狗窝”。更重要的是每年春季必须要把炕皮刨开,用新土坯和新泥土重新砌造炕洞(俗称打炕)。重新打炕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旧土坯严重老化后无法继续承载家人的活动,而且还因为炕土是种庄稼的上等肥料,每年春天打一次炕,就等于给农家增加了一定数量的优质肥料。然而,打炕属农村里最脏、最累的一项营生。有民谚咏:有福气遇上了下锅蒸仗(煮肉和蒸馍馍),没福气遇上了掏茅坑打炕。可见打炕的营生谁也不待见。据说,崞阳的人们为了逃避打炕这种营生,就把打炕和掏茅坑的营生专门留给女婿来做,如果这两项营生做好了就是一个合格的女婿,做不了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女婿。

建造一条炕是如此的艰难,维修和翻新又是如此的费事,但传统的代县人一直没有嫌弃它,放弃它,仍然年复一年、不厌其烦地建造着,维修着,翻新着。这是因为千百年来,土炕一直是育养生命的摇篮,生活幸福的保障,人们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

一条炕承载着人一生最重要的几个节点。

可以说,人的一生,有百分之六十的时间是在炕上度过的。

首先过去的代县人都是在土炕上出生的。土炕就象一个温暖的窝,一个可靠的平台,使分娩的母亲躺在炕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安全感和归宿感。从新生命诞生到孩子满月,母亲要在这条炕上整整休养一个月时间。当新生命出生后,土炕就是小生命的恒温箱和保险箱。孩子躺在土炕上不用担心着凉、受热,也不用担心狗踩鸡啄,更不用担心时不时摔伤。孩子就在这条炕上睡大、爬大、耍大。直至能下地跑动了,炕头仍然是他最热恋的地方,累了的时候就会爬上炕去休息,觉得不安全的时候就会爬上炕去躲避

[1]

作者简介

李培根,关中渭水边一女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