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扳罾和踩鱼(周伶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扳罾和踩鱼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扳罾和踩鱼》中国当代作家周伶俐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扳罾和踩鱼

扳个罾,扳个罾,扳个鲤鱼十八斤,扳个小鱼不够秤。大鱼留着自己吃,小鱼留着送隔壁。隔壁不要,往锅里一撂--故乡童谣《扳罾歌》

童年时我不喜欢呆在家里,家里除了灶门那里还有些亮光和暖气,其余地方阴冷、暗黑、潮湿。我寻找一切机会逃出去,放牛,割草,做游戏……扳罾是我最喜欢做的事之一,也可以说是那个年代孩子们都喜欢做的事。

南方雨水多,江河湖泊遍地都是,我们那个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就有八个水塘:李家塘.腰塘.枫树塘.草塘……大大小小的水塘,将村庄围在中间。

在我看来,古语说的“水至清则无鱼”并非真理,至少对于我那个小山村来说不是真理。那里的水,不仅可以浇灌田地、洗濯衣物,还可以饮用。虽然水清见底,却是鱼虾满塘。

大鱼是岁末生产队集体拉年鱼时才能吃到的。每年的那一天,全村的男人都参加拉网,全村的女人和孩子都围着看热闹,每拉起一网,就是一阵欢呼。一二十个大竹篮齐刷刷地摆在塘边,拉上来的鱼“哗哗”地倒进篮里,有鲢子.胖头.青混子.白混子.鲤鱼.鲫鱼……几个壮劳力吭哧吭哧地挑到祠堂里,那天晚上家家户户煮鱼头和鱼杂,劈下的鱼肉留着过年炸鱼丸,整个村庄氤氲在鱼和葱花的香气中。

没年鱼拉的日子里要想解馋可以扳罾。扳罾,是中国经济困难时期孩子们最乐意干最有幸福感的事,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扳罾工具极其简单,一幅旧蚊帐,两根细竹棍,交叉一撑,四角一扎,棍顶上拴根尼龙绳,罾网就做成了。

鱼饵就没有那么容易得到了。蚯蚓是用来钓鱼的,扳罾用不着;砸碎的螺丝的腥味最能吸引鱼群,但螺丝米炒着便是一盘好菜,谁舍得用它作鱼饵呢?最常用的便是那些不能吃的鱼鳃.禽畜杂碎和螺丝肠子了。哪家杀了禽畜,那家孩子宛然成了“大明星”,大家前呼后拥地跟着他(她),给他(她)拎罾网,帮她拿水端子,起罾后,忙着替他(她)拣鱼虾。在那个饥饿的年代,即便是看着别人扳罾,看着别人吃鱼虾,也是一件极其享受的事。

我们那些孩子很烧包,只要有时间,一年四季一日三时都去扳罾,甚至夏天的大中午也去扳罾。此时,树影婆娑,太阳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扳罾的人远远地躲在水桦树底下,不说话,不走动,如果有人从塘埂路过,赶紧向他摇手,示意他绕道而行。小鱼特别聪明,它们能辨别树影和人影呢。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夏天下雨前才是扳罾的最佳时间,这是有科学依据的,雨天气压大,水底氧分不足,鱼儿需要浮头补充。我妈告诉我这个扳罾诀窍,她并不懂什么科学道理,但她善于观察。

通常我和四姐一起扳罾,拎罾.放饵料.起罾都是四姐的事,我只管拣鱼虾,鱼虾煮熟了,也是我比她吃得多得多。四姐虽然比我大不了多少,但她对我的呵护就像那小鱼汤一样醉人!

在故乡,甚至在整个白荡湖和菜籽湖水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农村孩子对扳罾的感情,恐怕用刻骨铭心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种感觉。就在我写下这件事的时候,那鲜美的味道似乎又在执着地走进我的记忆,占据着我的大片大片的童年时光。

男孩子除了扳罾外,还喜欢钓黄鳝,卡鳖,下钩子,下笼子,赶鱼,踩鱼……姨家两个表哥来时,我弟和他俩踩鱼更是肆无忌惮。

姨家在长江中的沙洲上,姨父是四九年参军的老革命,打成右派后回到老家,几个孩子也受到牵连,于是两个表哥被送到我家寄养。但长江边长大的的孩子哪个不会扎个猛子潜个水,他俩完全不顾我父母担惊受怕,从这塘窜到那塘,成天泡在水里。

北头的吃水塘,神秘得很,我妈说有“神迹”。水甜长年不干不说,塘里还有“水冷鬼”,强英她六叔就是“水冷鬼”拉下去淹死的。淹死的人非得拉下一个人,他才能转世投胎。有个小姑娘中午洗衣,看到水中倒映着个黑影,回头一看,立马尖叫着狂奔回村,原来“水冷鬼”就站在她身后,伸着毛茸茸的爪子准备推她。你说我妈能放心表哥耍水吗?

可我这俩表哥太调皮了,趁我妈忙得顾不上盯他们,就带着他们去了那个有水冷鬼的塘里踩鱼。他们,包括我弟,队长的两个儿子小龙和小羊,我舅家儿子二憨,邻居儿子山生和志文。八个人一面拼命踩水,一面用手撩水,涌起浪来,把水都给搅浑了,魚一个劲乱窜。他们更兴奋地“哦,哦”地喊着,更多的鱼跳起来,有的甚至跳到塘埂上。

这是个大事件,要是大人踩鱼,会被当作“偷鱼贼”游行批斗的。可他们毕竟是孩子,还有队长两个儿子在内,怎么处罚呢?“罪魁祸首”是我表哥,不是他们来了,那些孩子哪敢这样放肆?这样,表哥们成了不受欢迎的人,被“遣送”回长江边的那个沙洲。为此,我姨和我妈闹了好多年的不愉快。姨父平反后好多年,我姨妈大概觉得没必要再计较那些年的是是非非,便从异乡回故乡探亲。得知那些年我家的艰难和我爸已经去世,姨妈放声痛哭,姨父则低着头久久沉默着。[1]

作者简介

周伶俐,女,安徽枞阳人,号西山散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