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之水(詩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揚之水(詩經)
【原文】
揚之水①,
不流束楚②。
終鮮兄弟③,
唯於與女④ 。
無信人之言,
人實迂女⑤。
揚之水,
不流束薪(6)。
終鮮兄弟,
維予二人。
無信人之言,
人實不信。
【注釋】
①揚:水流緩慢的樣子。
②束:綑紮。楚:荊條。
③鮮;少,缺 少。
④女:同「汝」,你。
⑤迂(kuang):同「誑」,意思是欺騙。
③薪:柴。
【譯文】
河中之水緩緩流,
成捆荊條沖不走。
沒兄沒弟沒親人,
世間只有我和你。
別信他人的讒言,
他們其實在騙你。
河中之水緩緩流,
成捆柴禾沖不走。
沒見沒弟沒親人,
世間只有我二人。
別信他人的讒言,
他人的話不可信。
【讀解】
常言說,親如兄弟,情同手足。這話道出了人間至愛親朋間 的余情。人間最難得的,恐怕難以再有比這親情更讓人感到動心 和珍貴的了。
可是,在生活的現實中,我們有時覺得最好的並不是自己的 親人,而是投合自己的人,奉承巴結自己的人。「煮豆燃豆箕」,用 其骨熱油的醜劇時有發生,這表明人間親情有時會脆弱到一觸即 潰、親朋反目為仇的地步。
這是一個千古怪圈:我們一方面企盼和珍視親情,一方面又 會在外部因素的引誘下親手毀滅親情;我們一方面相信他人是地獄,他人居心叵測,一方面又會把大灰狼當親人而與自己真正的 親人疏離。
道理明明白白,但幾千年前古人的感嘆,在時光的流逝中似 乎從未使人們清醒起來。[1]
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2]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用於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和「小雅」(用於一般宴會的典禮),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詩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3]
《詩經》編輯成書的年代約在春秋後期,據說孔子曾經刪定過〈詩經〉。到漢代,傳授《詩經》的有四家。齊國轅固所傳的《詩》叫《齊詩》,魯國申培所傳的《詩》叫《魯詩》,燕國韓嬰所傳的《詩》叫《韓詩》,魯國毛亨所傳的《詩》叫《毛詩》。東漢時,《毛詩》得到了官方和學者們的認同,逐漸盛行,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落以至亡佚。現在我們見到的《詩經》,就是毛亨傳下來的,我們這裡選錄的《詩經》,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註疏》,並廣泛參考了其他研究《詩經》的專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