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又名陳璋圓壺,為戰國中期的容酒器,1982年2月10日於江蘇省盱眙縣穆店鄉馬湖村南窯莊出土,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1]。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通高24厘米,口徑12.8厘米,腹徑22.2厘米,圈足徑13.8厘米,重6250克,由器身和肩與腹上的網套組成。器身作侈口,長頸,圓腹,圈足。此器口沿刻有記錄壺的容量的銘文。圈足外刻有「陳璋伐匽(燕)之獲」的字樣,反映了公元前315年齊國與燕國的戰爭。
2013年8月19日,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流傳歷史
齊宣王五年(公元前315年),中國北方燕國太子平和將軍市發動兵變攻打丞相子之。子之成功地進行了反政變。燕國內亂,齊國將軍陳璋攻下了燕都。陳璋的軍隊攻下燕都後,「毀其宗廟,遷其重器」。「重器」,其中一件便是燕國宮廷里的器具——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陳璋命人在該壺上刻下了他攻打燕國的記事銘文。
1982年2月10日,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被江蘇省盱眙縣穆店鄉馬湖村南窯莊修農田水利挖土勞動的萬以全三兄弟發現。
1982年2月11日,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被送到了盱眙縣省銀行的地下金庫里。
1982年2月23日,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被盱眙縣武裝警察運送到南京博物院。
文物特徵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為容酒器,通高24厘米,口徑12.8厘米,腹徑22.2厘米,圈足徑13.8厘米,重6250克。因為銅壺外套的腹下部鏽蝕殘措,與圈足已分離,所以它的實際高度要超過24厘米,實際重量也應大於6250克。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由器身和肩與腹上的網套組成。器身作侈口,長頸,圓腹,圈足。壺口外敞,頸較高,腹圓鼓,下腹內收,平底,座圓型,壺肩、腹部焊接縱橫有致的花枝,花枝上焊接花朵,花朵上由五個花瓣和花蕊組成,花瓣紋飾細如髮絲,共為五百七十六朵盛開的桃花。上腹花朵上焊接有金銀錯銅圈,圈的四圍焊接對襯的四隻鋪首,鋪首兩角根部正中鑲嵌一顆圓珠,彎曲的角梢鑄成龍頭,龍張口,口內含舌,唇的兩邊露出兩對小牙,尖小如針尖。腹部焊接四隻金銀錯虎狀把手,上端連銅圈,下端連花朵,與鋪首交錯排列。虎作驅體彎曲狀,頭部向下,張開大口,前後足分開,爪子抓着圓柱。
銅絲網套由九十六條捲曲的龍和五百七十六枚梅花釘交錯套扣而成。網罩中間有錯金雲紋銅箍,箍上有相間獸首銜環和倒垂的浮雕獸各四個,銜環與立獸上有錯金銀紋飾。壺頸和圈足上、網套下面的肩與腹部,分別飾錯金銀斜方格雲紋。壺座圓形,平面有鏤空圓形對襯圖案。壺頸、壺座施以金銀片、金銀絲組成幾何紋圖案。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口沿刻有記錄壺的容量的銘文,口沿內壁有銘文十一個字。圈足外刻有「陳璋伐匽(燕)之獲」的字樣[2]。
文物價值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為研究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增添了重要的資料,該器上的銘文的釋出,揭開了多年未解的謎底,為中國的考古工作又增添了新的篇章。銘文反映的公元前315年齊國伐燕國的史實,也可印證和補充文獻的記載。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的發現也印證了古泗州城的歷史變遷。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是以長龍、梅花釘構成的三層網絡立體鏤空網套裝飾的青銅壺,在考古中尚屬首次發現,反映了當時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
視頻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江蘇9件珍寶文物禁止出境展覽(圖) ,搜狐,2013-08-29
- ↑ 一篇文章帶你看遍大陸地區禁止出國的頂級國寶,個人圖書館,2017-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