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人间词话》(刘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我看《人间词话》》是中国当代作家刘迅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我看《人间词话》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赞誉与歧义并存的一个人物。想理解国人对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褒贬就如同理解历史对王国维本人的品评一样,既要看到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又要看到他学术思想的局限性。
如何看、品、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无数专家学者都已从“境界说”、“人生三境界说”、 王国维词史观之偏狭等几方面对《人间词话》进行过全方位的品评,他们的观点也已然形成了某种“国民共识“。我的观点是,学者们谈过的,少写,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以书论书,以词论词,倒是一个不错的视角。
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自序中所言“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譬如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唯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手写稿,共125则,从文章写作形式上看,既不能算作“小史”,也不能称作“全史”,准确的说是以“意境论“为核心的,以“话”的形式论“词”,以对“词”的分析、归纳,树立个人美学意识的心得。个人审美心得之作,就如同绘画之“小景”,然,“小景之中,形神自足”。
如果我们将视角转换,从书的具体内容上看,《人间词话》虽为手稿,却已经流露出结构化的意图,在结构上《人间词话》完全可以定义为一部“词史”,一部剖析从唐、五代到清一代出现的中国诗词的“词史”。王国维按时间先后,论述了从唐、五代李白、温庭筠、韦庄、李璟、李煜、冯延巳,到北宋欧阳修、梅圣俞、晏殊、秦观、晏几道、周邦彦、苏东坡,南宋及其以后的辛弃疾、姜夔、陆游、吴文英、史达祖、张炎、周密、李开先,直至清一代的纳兰性德等人的词作。这些人的词作各具特色,李白诗词之气象,温庭筠词之句秀精艳,李煜词之性情十足,冯延巳又是那样的深美闳约,苏东坡之词旷,辛弃疾之词豪,纳兰性德词之尽显自然。125则一气呵成,行文极为流畅,读后无不感叹王国维对古诗词理解的高度,遗憾的是他只抛出了精辟的个人观点,却没有展开进一步的论述和解释。
一直以来《人间词话》有各种不同形态的版本。其中有64则词话,经王国维生前初次审定,刊布于《国粹学报》上,这是《人间词话》的首刊本。世人观念中的《人间词话》,指的也是首刊本。首刊本流布最广,影响也最大,早已成为国民阅读之经典。其美学观念亦从“词话”溢出,向“文学”、“美学”和“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蔓延,为不同智识水平的人所反复阅读、思虑。
《人间词话》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以“境界”二字论“词”的观点,即“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后被引申为“境界说”。这段话在《人间词话》最初手稿中列第41则,但是,在1908年王国维手订《人间词话》初刊本时,则变为全书第1则。从排列位置的调整上来看,王国维是有意而为之,他已将“境界说”看作是探本之说,放置在《人间词话》开篇之首的显要位置。他提出的“词以境界为最上”,将“境界”二字作为词的最高评价标准,认为有境界为词之最上品,无境界则为词之最下品,足以看出其审美指向之明确。
同时,在书中第26则,王国维论述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这里,王国维巧妙地运用了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凤栖梧》、辛弃疾的《青玉案》形象比喻治学“悬思、求索和顿悟”的三种境界,被广为传颂。《人间词话》以“境界说”为核心,将人生境界与词的境界相连,其“人生三境界”感染了无数人。叶嘉莹﹑吴世昌等一大批学者都受到《人间词话》的影响。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是词史的凝聚,人生三境界则是“境界说”美学思想的延伸,它们成为了现代文艺学理论建构的启蒙思想,“境界说”中有关意象与意境美学思想的提出成为了文艺学理论的核心范畴。
对王国维《人间词话》,历来存在多处争议,焦点之一就是“隔”与“不隔”。
书中第3则王国维谈到:“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王国维将“无我之境”看作是词的最高标准。同时,在第39则中他还论述到“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虽隔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从这则内容不难看出,关于如何让词有境界,王国维的观点是写词需“不隔”。
之后,他在接下来的第40则中,分别列举了“不隔”与 “隔”的诗句,让读者形象感受到,因“隔”与“不隔”的不同表达而呈现出的诗词意境传达上的巨大差别。
王国维写道: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两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作者简介
刘迅,1973年9月生于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