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慈光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慈光寺

作品名称:慈光寺

创作年代:清初

文学体裁:诗词

作者:钱谦益

慈光寺,是清朝初期著名诗人钱谦益所作的一首诗词。

作者介绍

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探花(一甲三名进士)。

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为礼部侍郎。[1]

正文

普门头陀行,光明动帝后。两宫赐剃染,少府给组绶。

脱却金纹衣,麻鞋露两肘。毗卢金像设,梵䇲琅函剖。

煌煌慈光额,天子维献寿。金貂驰北黟,银榜贲南斗。

寺踞天都陇,面势抗龙首。朱砂拱其左,叠嶂掖而右。

飞阁千寻涌,诸天四围负。龙像震旦尊,钟鱼六时吼。

幡幢内家织,斋钵大官糗。铺张金世界,变现锦陵阜。

呜呼卅年来,沧桑逼阳九。宫移长信屡,卜应沙鹿久。

玉衣寝庙重,脂泽镜奁厚。八极诚晏如,三灾所时有。

椒涂恩赐节,榆塞金钱走。招提佐军兴,衲衣裁短后。

我来礼慈光,俯仰思文母。僧徒日鱼雅,禅诵午哗扣。

空山犹升平,慈恩正摄受。泉流石塔下,桃红碧溪口。

客拜漉水囊,僧持扫花帚。尚祈白毫力,庶复金轮旧。

顶礼九莲座,涕洟重稽首。[2]

成就

作为诗人,他开创了有清一代诗风。与著名诗人睢阳袁枢(字伯应,袁可立子)多有往来。当时人称“前后七子而后,诗派即衰微矣,牧斋宗伯起而振之,而诗家翕然宗之,天下靡然从风,一归于正。其学之淹博、气之雄厚,诚足以囊括诸家,包罗万有,其诗清而绮,和而壮,感叹而不促狭,论事广肆而不诽排,洵大雅元音,诗人之冠冕也!”(凌凤翔《初学集序》)

作为史学家,钱谦益早年撰《太祖实录辨证》五卷,立志私人完成国史,他于弘光元年、顺治三年两次欲修明史,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人们认为“虞山(钱谦益)尚在,国史犹未死也”,可见对他史学才能的极度推崇。

作为文章家,钱谦益名扬四海,号称“当代文章伯”,黄梨洲《忠旧录》称他为王弇州(世贞)后文坛最负盛名之人。

作为收藏家,钱谦益尽得刘凤、钱允治,杨仪、赵用贤四家书,更不惜高价广肆购求古本,构筑“绛云楼”,收藏宋元孤本书于其上,“所积充牣,几埒内府”。

万历38年(公元1610年)中进士。十年后的天启泰昌元年才“诣阕补官”。但不久就遭到御史陈以瑞的弹劾而被罢官,奉诏削籍南归。当时他的心情一方面是心灰意懒的悲切:“门外天涯迁客路,桥边风雪蹇驴情”;一方面是想归隐田园:“耦耕旧有高人约,带月相看并菏锄”。 [3]

评价

钱谦益是个思想和性格都比较复杂的人。他的身上,不乏晚明文人纵诞的习气,但又时时表现出维护传统道德的严肃面貌;他本以“清流”自居,却而为热衷于功名而屡次陷入政治漩涡,留下谄事阉党、降清失节的污名;他其实对忠君观念并不执着(《陆宣公墓道行》诗有云:“人生忠佞看到头,至竟延龄在何许?”),却又在降清后从事反清活动,力图在传统道德观上重建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进退维谷、反复无常的尴尬状态,不仅给自己造成心理的苦涩,而且既为明朝遗民所斥责,又为清朝皇帝所憎厌。在他身上,反映了明清之际一些文士人生态度的矛盾。

乾隆帝将钱谦益列为《明史·贰臣传》之首,并挖苦他“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末路逃禅去,原是孟八郎。”说的虽然有点过,但也可见进退失据的钱谦益不仅为前朝人引以为耻,而且所投靠的清朝人对其气节,人格也有所不满。 [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