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秋水无尘浸碧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感秋·秋水无尘浸碧虚》是南宋诗人汪莘的作品之一。汪莘(1155年~1227年)南宋诗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1],旁及释、老
汪莘是南宋的一位重要作家,著有《方壶存稿》。他自幼不羁,胸有大志。虽一生未仕,但他爱国忧民,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鄙薄功名富贵、自甘淡泊的情怀及超脱的心境。其诗大致包括写景诗、爱国忧民伤时诗、交友诗等。
“ |
秋水无尘浸碧虚,风前一叶故飞飞。 潇湘帝子何时降,立尽斜阳未肯归。 闲佩仙瓢到柳汀,柳边一点酒旗星。 斜阳欲落无人惜,空有烟林作画屏。 行到篱边菊已黄,相逢不改旧时香。 自怜失意秋风后,犹为寒花一举觞。 不须龟筮此生休,死去无心更出头。 莫说竹篱茅舍事,丹枫一树正悲秋。 独步荒山日欲昏,数声乾苇过游魂。 重岗复涧穿难尽,恍惚随人月一痕。 |
” |
— [南宋]汪莘 |
思想渊源
新安理学,形成于南宋,是中国思想史上曾起过重大影响的学派,而在新安(后称徽州)的传播和影响尤深,世称"新安理学"。其奠基人程颢、程颐及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新安江畔的徽州(今黄山市屯溪区篁墩),因徽州的前称为新安郡,故这一学派以"新安"定名。朱熹亦自称"新安朱熹"。理学的奠基人洛阳程颢、程颐和集大成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歙县篁墩(今属屯溪),故誉为"程朱阙里"。
主要著作
汪莘关心国事。在《击鼓行》中,他描写击鼓之声彻天动地,"豺狼闻之脑门裂,狐鼠粉碎臭满穴",表示了与恶势力斗争的愿望;在《游甘露寺》中写道"闻道昔时兵可用,未知今日意如何。伤心南渡英雄尽,屈指中原岁月疏",对南宋当权者养兵不用、不图收复失地作了严厉的批评。汪莘的诗学李白,如《群玉堂即事》起四句:"蓬莱道山到者稀,忽随飙驾同来归。天横阆野望不尽,地绝瀛海如无依",想象丰富,然而才力有所不及,往往落卢仝窠臼。他的诗风格多样,也不乏清新之作。如"好剪吴淞半江水,袖归三十六峰前"(《三月十九日过松江二绝》);"怪得湖边天色好,小舟争载夕阳归"(《晚晴即事》),喜借用前人成句或诗境而又能自出机杼,自然熨贴。
汪莘也善写词,自序中说他喜爱苏轼、朱敦儒、辛弃疾[2]的词。《四库全书总目》认为他"所作稍近粗豪"。
视频
感秋·秋水无尘浸碧虚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解析 |《周易》易理到底有哪些重要性? ,搜狐,2018-10-17
- ↑ 中华民族英雄汇第四十七期 | |辛弃疾:忠敏,搜狐,2018-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