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道入梦来(董黎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悠悠古道入梦来》是中国当代作家董黎霞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悠悠古道入梦来
宾居——生我养我的家乡,让我留下记忆最深的,莫过于那一条悠长而崎岖的古道。
那是一条长约两公里的古路,以老街最东端的东浦门为起点,至最西端的西浦门而止。古路的中央由长约1米,宽60公分的石条一条接一条铺设而成,两旁则竟是由不规则的,大大小小且高低不平的石头筑成。
我不知道它究竟有多悠久的历史,童年的我只是无端地觉得它一定比年迈的奶奶还要年长。若不是这样,石头与石头之间的沟壑怎么会比奶奶额头上的皱纹还要深呢?再就是一个个突兀的石头与块块方形的条石都被岁月磨得圆润润的,光溜溜的,光得几乎能照得出人的影子。至于那样的圆润,即便是河里的石头,若非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光景是磨不出那样子的,更何况是陆地上的石头!
听老街上最年长、最有学问的白胡子爷爷说,这条古路也许有几百年的历史,甚至更久,或许能与宾居的得名而比肩。“宾居”顾名思义四方宾客汇集此地而居住,他曾是宾川(樾析郡)的发源地;是方圆数十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地和必经之路。
听着白胡子爷爷悠远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成群结队的马儿驮着布匹、茶叶、食盐等向我走来。赶马人清脆的喊一嗓子哟,穿透碧莹莹的天空,震得树叶哗啦啦地响。那马蹄轻叩石板的嗒嗒声,随着一颠一簸响起的清脆的马铃声,缓缓飘进我童年的梦里。
无数次,我幻想着与马帮的巧遇,津津有味地听着黝黑的长满络腮胡子的赶马人讲述离奇而又惊险的遭遇……这一切,对于80后出生的我来说却只能是幻想罢了。不过还好,我总算赶上了一段看见马的光景。
童年最盼望的就是街天。仿佛过节似的,四面八方的人都聚集到这条崎岖而悠长的古道上。古道两旁倾斜的老房子里摆满了各式商品,就连屋前的古道边也摆得不留下一点缝隙。什么木偶小人啦,用熬化的糖稀做糖画啦,像鸟窝一样的丝窝糖啦……应有尽有。更有趣的是可以看到一队又一队裹着头巾的远路人,他们赶着马,驮来了各种新鲜的玩意儿。姑且不说他们驮来的玩意儿有多稀奇,单是那赶马人背上装荞粑粑的黑黑的羊皮包,马儿脊背靠后的两侧一颗颗有我小拳头般大小的鞦珠子,就足以让我们小孩子的眼珠直勾勾的了。
街天,古道两旁的店铺生意空前的好。尤其是羊肉馆、茶馆、酒馆之类的,整天忙着接待络绎不绝的赶集人,直到夕阳也醉得红了脸,古道上却仍飘着浓浓的酒香和羊肉味。在一颠一簸中,清脆的马铃声又响了起来,古道、古街在安详与静谧中睡去。
不知何时,这条崎岖而悠长的古道被一条平坦而宽阔的水泥路所取代。乡亲们再也不用为雨天的泥滑路烂而困扰,然而那一份伴随着马铃声的古朴的童年印象却因此被打上厚厚的封蜡,尘封于我记忆的最深处。
诗人余光中笔下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又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还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于我是什么呢?那便是夕阳中,伴着马儿的铃声走进我梦里的崎岖而悠长的古道……
作者简介
董黎霞,安徽人,出生在五十年代,是一个爱好文字的老退休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