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蹄 中文名 荸薺

拉丁學名 Eleocharis dulcis (Burm. f.) Trin.

別 名 馬蹄水栗鳧茈、烏芋、菩薺、地栗、錢蔥、土栗、刺龜兒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單子葉植物綱

目 禾本目

科 莎草科

目錄

1 形態特徵 2 生長環境 3 分布範圍 4 生長習性 5 繁殖方法 ▪ 育苗準備 ▪ 球莖育苗 ▪ 分株育苗 6 栽培技術 ▪ 種植田塊 ▪ 品種選擇 ▪ 大田栽植 ▪ 田間管理 ▪ 採收貯藏 7 病蟲防治 8 主要價值 9 食用注意 10 主要類型 11 食物營養成分

形態特徵

匍匐根狀莖瘦長。稈多數,叢生,筆直,細長,圓柱狀,高40-100多厘米,直徑2-3毫米,灰綠色,光滑,無毛,有橫隔膜,干後稈的表面現有節,兼有許多縱條紋。葉缺如,僅在稈的基部有2-3個葉鞘;鞘淡棕色,光滑,無毛,膜質,抱莖,鞘口斜,頂端急尖,長7-15厘米。 小穗圓柱狀,長2-4厘米,直徑約3毫米,蒼白微綠色,基部的一片鱗片中空無花,抱小穗基部一周,有時還有短鞘,其餘鱗片全有花,鬆散地復瓦狀排列,寬長圓形,頂端圓形,長5-6毫米,寬約4毫米,邊緣為寬干膜質,頂端邊為狹干膜質,中脈不大明顯;下位剛毛7-8條,比小堅果長一倍半;有倒刺;柱頭2。小堅果倒卵形,扁雙凸狀,長2毫米,寬1.2毫米,平滑,頂端不縊縮,黃色,表面細胞呈四至六角形;花柱基扁,狹長三角形,不為海綿質,基部具不明顯的環,環的質地與小堅果相同,只色澤較淡。花果期5-10月。

生長環境

荸薺性喜溫暖濕潤,不耐霜凍,常生長在淺水田中,荸薺在生長前期需要高溫及長日照,如萌芽適溫為15-20℃,分櫱分株最適溫為25-30℃,而在生長後期,縮短光照時數(宜少於13小時)能促進球莖形成,較低溫度(20-25℃)也有利於球莖膨大。土壤則以土層淺薄,pH6-7的砂質壤土或腐殖質壤土為宜。 [1]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日本、琉球群島、南洋島(呂宋島為該種最先發現的產地)和印度。在中國分布於台灣、江蘇、廣東、海南。 [2]

生長習性

荸薺生長期在140-200天。球莖可在土中越冬,到次年春季以頂芽抽生不明顯短縮莖,基部莖節向下產生細長鬚根,入土約20-30厘米,向上產生時狀莖(管狀莖),並不斷分櫱,形成母株。其側芽則向四周抽出3-5條匍匐莖,伸長至10-15厘米後,其頂芽向地上抽生葉狀莖,形成新的分櫱及次生分櫱可達30-40株,處暑至白薅(在中國杭州為9月下旬)停止分櫱,後期則於匍匐莖頂端形成新的球莖。同時在秋季低溫短日照條件下,地上莖也停止生長,自分株中心抽出花莖,頂端形成具多花的穗狀花序,自露前後達盛花期。小堅果灰褐色,倒卵形,在寒露至霜降成熟,通常不易發芽。

繁殖方法

育苗是荸薺栽培過程中的重要技術環節,是高產、優質的基礎和保證。生產中主要有2種育苗方式:球莖育苗和分株育苗。不同育苗方式的育苗時間、播種技術、秧田管理、移栽標準等均有所差異。分株育苗時間較早,在每年的4月中旬進行,用種量少,經過育苗、假植擴繁增加苗數後移入大田。球莖育苗是傳統的育苗方式,在每年的6月中旬進行,小田育苗,大田定植,省略假植擴繁環節。

育苗準備

選擇條件良好的秧田,播前15天灌水翻耕泡田,播前3-5天進行第2次翻耕,施基肥,每667平方米施過磷酸鈣25千克、複合肥(氮-磷-鉀為18-8-16,下同)15千克。翻耕後做畦,畦寬150厘米、高10厘米,溝寬30厘米。做畦後灌水,播種前一天排乾水。 [4] 挑選健壯、飽滿的種薺進行催芽,催芽前將洗淨種薺的正頭芽尖剪去0.2-0.3厘米,清水浸泡48小時,剔除漂浮種薺,取出瀝乾。

球莖育苗

球莖育苗宜在6月中旬至7月初進行。育苗時間20-25天,育苗期間白天溫度保持在20-25℃,夜間15-20℃。按大田種植面積進行秧田播種,每667平方米大田種薺用量20-25千克。將種薺按株距3-5厘米、行距3-5厘米排入秧田,頂芽朝上按入泥中1厘米。播種後,白天搭小拱棚覆蓋遮陽網保持棚內溫濕度,當苗高10厘米時去除小拱棚。育苗期間共施肥2次,第1次在苗高10厘米時,每667平方米施尿素3-5千克;第2次在大田定植前7天,每667平方米施複合肥5千克或尿素5千克。出芽前畦溝灌淺水,保持畦面濕潤。當頂芽出土轉綠且植株有新根長出時灌水,保持水層1-3厘米。

分株育苗

分株育苗可有效節約生產所需的荸薺種球數,降低生產成本,同時也是高產優質的重要手段。分株育苗宜在4月中旬進行。按大田種植面積進行秧田播種,每667平方米大田用種量為15-25個種球。種薺按1厘米間距排種,頂芽朝上,覆蓋濕潤的輕壤土或有機肥,厚度以遮住頂芽為宜。催芽期間保持苗床濕潤。搭小拱棚保持密閉,當日平均氣溫達到15℃以上時中午通風1-2小時,隨着氣溫升高逐漸延長通風時間。移植前5天揭膜煉苗,5月上旬,幼苗高20-30厘米時連同種球一起挖出移入秧田進行假植擴繁,捨棄無種球、簇生而纖細的幼苗。根系入土深度5-8厘米,株距110厘米,行距120厘米。荸薺生長過程中會從芽基部分櫱產生新的腋芽和匍匐莖,匍匐莖的節和頂端又能產生新芽,每個新芽可在分株後獨立生長成苗並可繼續進行分櫱。因此,荸薺定植前的假植擴繁可大幅度提高幼苗數量。秧苗成活後,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施1次預防病害,每667平方米施尿素5千克。栽植30天後,每667平方米施複合肥15千克。定植到大田前7天,每667平方米施尿素5千克、硫酸鉀5千克,或每667平方米施複合肥10-15千克。田間持續保持水層2-4厘米。

栽培技術

種植田塊

土壤的類型及質地對荸薺生長發育的影響十分明顯,荸薺根系分布較淺,生長過程中對水分需求量大,球莖生長要求土深30厘米左右。筆者在餘杭、開化等浙江省荸薺主栽區開展實地調研,從產品產量和質量方面綜合考慮,確定浙江省荸薺栽培田塊的選擇標準為: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耕作層18-20厘米,有機質含量20克/千克以上,土壤pH5.5-7.5。水源豐富、排灌便利、遠離污染源、輪作3年以上的壤土和青紫泥水田。

品種選擇

選用抗病、優質、豐產、穩產性好、抗逆性強的品種是實現荸薺高產優質栽培的前提和基礎。浙江地區可選用適宜本地環境的名優品種,如餘杭大紅袍、店頭荸薺等。準備種薺時注意種薺的完整性與典型性,剔除受損、個小、乾癟、皮色不均的種薺。

大田栽植

荸薺是當年種植、當年採收的作物,栽植時期和密度不僅影響植株生長情況,也關係到產量和病蟲害發生程度。 栽植前準備:選擇符合選地標準的田塊,移栽前15天灌水翻耕泡田,耕深20厘米。翻耕整地前,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廄肥1500-2000千克或符合NY525規定的商品有機肥500-600千克、複合肥30千克、過磷酸鈣30-40千克,以保證土壤有機質含量充足,為荸薺苗生長發育提供充足養分。 栽植方法:大田栽植宜在7月中下旬、幼苗高30-45厘米時進行。定植前3天,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施荸薺幼苗預防稈枯病;可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000倍液噴施幼苗預防白禾螟。定植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根16-24小時。球莖苗移栽時,將秧苗連種球一同挖出,田間保持株距80厘米、行距80-100厘米,大田栽植時間越遲,移栽密度越小;分株苗移栽時,1株大苗帶2-3個小分櫱苗為1叢,剔除弱苗和「雄苗」,田間保持株距40厘米、行距50-60厘米,當幼苗高度超過45厘米時,宜割去梢頭。定植時將秧苗插入土中,深度為8-10厘米,每穴定植1叢幼苗。

田間管理

中耕除草:荸薺苗大田移栽成活後到封行前,結合施肥宜人工除草2-3次。中耕除草時要求雜草入泥,不露出水面,同時不損傷荸薺葉狀莖和匍匐莖,若發現病株、弱株應及時拔除並補苗。 肥料施用:大田移栽成活後結合中耕除草共追肥3次。第1次施催苗肥,移栽後20天每667平方米施尿素5.0-7.5千克;第2次施分櫱肥,移栽後25-30天每667平方米施菜籽餅肥50千克、複合肥10-15千克、硫酸鉀5.0-7.5千克,或每667平方米施複合肥10-15千克、硫酸鉀3.5千克;第3次施結薺肥,秋分前後每667平方米施複合肥40-50千克、硫酸鉀7.5-10.0千克。 水層管理:幼苗定植時田間灌水深度宜2厘米;秧苗成活後逐漸加深至4-7厘米;分株分櫱期水深2-3厘米。開花結薺期水深2-4厘米;球莖膨大期水深4-7厘米;球莖成熟期水深0-2厘米;採收前15-20天排乾田間水分。如春季採收,則冬季田間仍保持濕潤。分株分櫱期如果田中浮萍過多或有機肥施用過多,可排水曬田2-4天,曬至田面濕潤小開裂為宜,結面(泥巴表面硬,裡面軟時)後立即復水。

採收貯藏

荸薺1年只栽培1茬,不能周年生產,市場供應有旺季、淡季之分。採收期一般在12月至翌年3月,待地上部枯黃倒伏、地下球莖成熟至皮色呈深紅褐色時採收為宜。球莖成熟後,地上枝莖枯死,受力極易斷裂,不能直接拔取。目前荸薺採收仍舊採用傳統的手工挖掘方式:一是利用簡易工具採收,即在比較濕潤的田塊,用叉或釘耙等工具刨開泥土,然後用手捏出球莖;二是純手工採收,即在田間積水泥田,手插入泥土中捏出球莖。 荸薺具有皮薄汁多、水分含量高、極易失水萎縮和腐爛變質的特點,一般採用鮮貨上市直銷,貯藏期不超過10天(天)。採收的帶泥球莖應立即攤置蔭涼處晾至七成干,剔除病、傷球莖,及時貯藏。貯藏方式主要有疊包貯藏、堆藏、田間貯藏。疊包貯藏和堆藏要選擇地勢較高、通風透氣、運輸方便、無鼠害、不滲水、不漏水的倉庫。疊包貯藏是在荸薺收穫、整理後,裝入除去內膜的清潔編織袋,紮緊袋口,靠牆壁壘堆。堆藏應選擇室內靠近牆角的泥土地面,沿牆角兩邊用磚砌成長方形池槽,四周圍草蓆或布,席外塗抹河泥,地面鋪1層細干土。荸薺堆放高度不超過1米,上面覆蓋細干土,以不露出荸薺為宜,然後塗泥封頂。堆頂中部插1個通氣筒,避免堆藏溫度過高。疊包貯藏、堆藏時,應將倉庫的溫度維持在1-10℃,當溫度低於0℃時荸薺易凍傷,可在頂部蓋尼龍薄膜或稻草等覆蓋物保暖防凍;當溫度升高時應及時通風降濕。若保存在田間,冬季應保持田塊濕潤,隨時採收,但採收期不宜遲於翌年3月底。

病蟲防治

荸薺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主要病害有稈枯病(俗稱荸薺瘟)、枯萎病等,主要蟲害有白禾螟等,有害生物有福壽螺等。防治病蟲害時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主要採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如採用殺蟲燈、粘蟲板、昆蟲性誘劑等誘殺害蟲,引入天敵抑制有害生物擴張;當病蟲害數量過多、危害植株生長時,應結合化學防治,優先使用低毒高效的農藥,將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經濟允許閾值內。 稈枯病:可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噴灑,或在移栽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浸根,或在移栽成活後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灑,施用次數不超過3次,每隔21天噴1次。 枯萎病:可在發病初期用30%苯甲·丙環唑乳油2000-3000倍液噴灑1次,或用42.4%唑醚氟酰胺懸浮劑3500倍液噴灑2-3次,每隔21天噴1次。 白禾螟:在卵孵化高峰前2-3天可用15%茚蟲威懸浮劑1500-2500倍液噴灑,或在卵孵化高峰後1-2天用200克/升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3000-6000倍液噴灑,或在卵孵化高峰至幼蟲期用1.8%阿維菌素懸浮劑1000-1500倍液噴灑。 福壽螺:每667平方米可用6%四聚乙醛可濕性粉劑400-500克撒施,或用50%殺螺胺乙醇胺鹽可濕性粉劑60-80克拌土撒施。 [3]

主要價值

荸薺是中國的特色蔬菜之一,通常以地下膨大球莖供食用,可以生食、熟食或做菜,尤適於製作罐頭,稱為「清水馬蹄",是菜館的主要佐料之一;並可提取澱粉,與藕及菱粉稱為澱粉三魁,性寒滑,味甘涼,能益氣安中。同時地上部的管狀葉狀莖具有止渴、解熱等功效。

食用注意

荸薺屬於寒性食物,且生長於地下沼澤或水田中,表皮多有細菌、寄生蟲(如薑片蟲)附着,因此不宜生食過多,並且一定要作好表皮的清潔工作,尤其是對於脾胃虛寒者更要多加注意。 [4]

主要類型

荸薺按球莖所含澱粉量,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水馬蹄類型,球莖頂芽尖,臍平,富含澱粉,肉質粗,適於熟食或提取澱粉用,如蘇薺及高郵荸薺等。另一種為紅馬蹄類型:球莖頂芽鈍,臍凹,含水分多,澱粉較少,肉質甜而細嫩,桂林馬蹄等。 [5]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荸薺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31 千卡 [6]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