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挽寧宗皇帝·內禪逾三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恭挽寧宗皇帝·內禪逾三甲》是南宋理學家、大臣魏了翁的作品之一。
魏了翁強調時代的盛衰、政治的清濁、國家的興亡對詩人的情感起決定作用。 因此他的詩歌中大量的描寫了民間的疾苦,對國家的興亡表示了深刻的關注,對對廣大勞動人民悲慘生活表現了同情。 同時深刻揭露了晚宋時期,士風日下,朝政腐敗的社會現實。這些詩史般的作品主要集中在他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中。關心國家命運、人民疾苦、政治,關心現實,立足點高,着眼點廣,這是士林文學[1]的一個優良傳統。他作為官僚群體中的代表人物,其詩歌中反映出的史實,折射出他至死不渝的社會責任感。 在詩中,魏了翁把個人的命運與時代、人民的命運結合在一起,特別是元蒙攻宋之後,他一直處在時代的漩渦中,所以,他無論是關於時代、人民還是個人情感的抒發都成了時代的最強音,具有史詩的意義。
“ |
內禪逾三甲,中興會百年。 歸疆才汶上,勒石未燕然。 忽悵龍髯墮,旋瞻燕翼傳。 遺民滿關洛,南望涕縈漣。 |
” |
— [南宋]魏了翁 |
作者簡介
魏了翁(1178年6月25日~1237年4月14日 ) ,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縣(今屬四川)人。
嘉定十五年(1222年),召為兵部郎中,累遷秘書監、起居舍人。寶慶元年(1225年),遭到誣陷,被黜至靖州居住。紹定五年(1232年),起復為潼川路安撫使[2]、知瀘州。端平元年(1234年),召入朝任權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旋即以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之職督視江淮京湖軍馬,封臨邛郡開國侯。嘉熙元年(1237年),魏了翁去世,年六十。獲贈太師、秦國公,諡號"文靖"。
書法成就
魏了翁於書法諸體皆擅,筆力遒健俊逸,清爽而不失奇崛。明陶宗儀《書史會要》評其"善篆,不規規然繩尺中,而有自然之勢。嘗以篆法寓諸隸,最為近古"。潼南《鑒亭碑序》中,對其書法有"鶴山真跡走蛟虬"之評譽。
魏了翁傳世的墨跡極少,只有《文向帖》、《提刑提舉帖》等數件作品。所遺真跡,尚有夾江縣之真書"雲吟山"、隸書"家慶樓";大足縣之篆書"毗盧庵"、真書"寶頂";潼南縣之真書"鑒亭"等[3]。
提刑提舉帖
《提刑提舉帖》,宋,魏了翁書,紙本,冊頁,縱36.2cm,橫47.8cm,縱36.2cm,橫51.8cm,草書,27行323字。
鈐"貞"、"元"、"淋印"、"無恙"、"卞令之鑑定"、"式古堂書畫印"、"勝國文獻"、"易庵圖書"、"式古堂"、"安氏儀周書畫之章"、"巢寮"、"關內侯印"、"江德量鑑藏印"、"江秋史"等25方。成親王、成勛裱邊題記。
此帖是《宋人手簡冊》中一頁。內容為應酬、弔慰類,是為趙范、趙葵兄弟父弔喪的書札。"提刑提舉"指趙氏兄弟之父趙方(彥直),趙方,衡山人,張拭弟子,曾官提舉京西常平兼轉運判官,提點刑獄,後為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陽。文中"中興勛德之家"乃指趙方勇抗金兵、保衛京西之業績。文中"機宜大孝賢伯仲"則稱譽趙范、趙葵兄弟。《宋史·趙范傳》記:"十四年,……與弟葵俱授制置安撫司內機事"。據此亦可認定此帖為嘉定十四年
(1221年)所作,魏了翁時年44歲。
史料索引
《宋史·卷四百三十七·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宋元學案·卷八十·鶴山學案》[4]
視頻
恭挽寧宗皇帝·內禪逾三甲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第二節 士林文學,中學生讀書網
- ↑ 宋代救災地方執行機構:提舉常平司與安撫司,搜狐,2019-04-19
- ↑ 各種書法字體的特點_各種書法字體分類及特點,學習啦,2017-06-13
- ↑ 宋史,文學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