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头明月光(王长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心头明月光》是中国当代作家王长英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心头明月光
一
一个六十年前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在当年是个五六岁的小女孩。
郭家垴村坐落在北河靠北的山坡上,一个石砌院墙靠北的小瓦房便是女孩的家。这一天很冷,屋里土炕上女孩正在玩。母亲在一旁做针线活。这时,从窗外传来了稳稳的锣鼓响,里面还夹杂着二胡、笛子声。女孩从炕上跳下地说,娘,俺要看秧歌。母亲说,天冷,看了就回来啊!
出了院后,声音更响了,女孩像被好奇点燃的火苗,跑向秧歌队。那儿早围了一大圈人在看。演员穿了彩衣,手里舞动着粉绸扇子,旋转扭动绕圈……因个子低,女孩钻入人圈看。不一会,一声哨响,演出结束。观看的人散开,秧歌队在一老师带领下离开操场到五里远的县城去表演。好多孩子跟在后头,像拖着长长的尾巴。
带队老师扭回身来手背后摆:快回吧!秧歌要到城里去演。“尾巴”们恋恋不舍掉头往村子返。
女孩心里直痒痒,她实在还想看,就藏在树丛,与秧歌队保持着一段距离,“尾随”着到了县城街道。快进县城的一道坡上,她走近了秧歌队,队尾的一队员看她还跟着,就停下来狠狠地瞪了她一眼,表示讨厌的意思。女孩立住了,想往回返,就在这当儿,后面又走来又一支秧歌表演队,女孩愤愤地想,不让看,俺就看别村的!她让这支秧歌队走过,跟在后面到了城里。来城表演的还有好多村的秧歌队,女孩痴迷地看了一场又场……
秧歌队表演完了,街上的人四散。女孩有点饿,想到妈妈说过城里有个姨姨家,她幼稚地认为姨姨就在街旁等着她。为让姨姨看到自己,就沿着长长的街道,走了不知道几个来回,仍不见姨姨的影子,于是决定回家。
一想到回家,女孩小跑起来,肚也似乎不饿了。可哪里知道,她离开了县城,却走上了一条岔路,越走离家越远。
那是一条土路,与来时的路太相似了,连马车也没有。三三两两的人在走路。大人看到她都投来纳闷的眼神:这么小的孩子在路上,大人呢?她可不管这些,只觉得回家的路比来时长好多!怎么还不到呢?
冬天天短,天色暗下来。女孩不停地朝着她以为的家走去。后来,路上再没有人,圆圆的月亮升起来。她走,月亮也走;她跑,月亮也跑。路边的土棱跟村口的一模一样!再拐个弯就到了!女孩兴奋地大声喊着,妈—
其实,女孩当时所处的位置离家已经有二十多里路了。
跑了一截,还看不到家。路边土棱的阴影黑乎乎的, 不远处响起了古怪的鸟叫。女孩不知朝前走还是往回返,于是害怕地哭起来。
不一会儿,身后响起脚步声。她扭头朝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一个大个汉子朝她走来,女孩停住了哭。
汉子走到女孩的跟前,弯下腰来问:谁家的孩子?咋还不回家?
女孩说,俺寻不着家了!
汉子一听笑了,蹲下身子一下把女孩抱起来: 边走边哄着:别怕,别哭啊,有月亮给咱做伴哩,先到叔叔家,再找妈妈!
女孩被抱起,觉得叔叔胳膊非常有力! 靠着的胸脯像一座山。她擦去眼泪,看着月亮,心里踏实了。
二
女孩子被抱着,进了石砌院墙里的一眼窑洞。屋里油灯下一个老奶奶还有两女一男三个孩子在土炕上玩。见女孩进屋后,射来好奇陌生的目光。老奶奶把女孩拉到怀里问:妮儿,你是哪村人?
孩子摇摇头:不知道。
汉子问:你爹你娘叫甚?爷爷呢?女孩还说不知道。在那个年代,没人告诉她父母爷爷的名字。
又问:你咋来了俺村?
俺看秧歌回家就走到这里了。
三个孩子一听都笑了。
老奶奶说,俺孩饿了吧?说着便从火囤里拿出花卷让女孩吃,女孩真饿了,接过来就吃,就着水吃了三个哩。
汉子在一旁尽可能启发女孩的记忆,耐心地询问着。最后终于从女孩的比划中确认:她爷爷会吹唢呐。
汉子说:娘,我到村里再问问啊,说完走出窑洞。
油灯没有月亮明,两个比女孩大的姐姐拉着她走到院里玩,男孩也跟出来。院里生着棒槌火,她们唱着歌,不时地伸手烤着火。女孩看到院墙外有一棵树,像倒竖着炸开枝条的大扫帚,圆圆月亮就悬在它上头……
第二天一早, 女孩醒来,吃过饭后,大姐姐用栊子蘸水给女孩梳辫子。这时昨天抱她的叔叔走进屋。
昨天夜里,叔叔几乎挨门问遍了村里的人,后来又到了村里的马车店问。恰好一个住店的人是郭家垴村人。他说女孩的爷爷会吹唢呐,那人很快确认了女孩与他是同一个村的。今天,就能把孩子带回去!
老奶奶抚摸着女孩的脸蛋:找到就好了,这娃真亲哩!快回家吧,大人肯定急坏了……
叔叔又把女孩抱起来,女孩再次感觉到那胳膊的力量。她朝他们全家人看着,她不会说再见,只是看着他们离开了窑洞。
叔叔把女孩送给了那个车把式,车把式把她带回郭家垴村。
丢失的时间只有一天,严格算起来还不到24小时。女孩妈妈的着急、那道沟里野狼出没不止一次地伤过人的危险;女孩走丢的那天晚上, 一家人分成几路四下里寻找,还跑到了县有线广播站;母亲一夜未睡等等……是女孩长大后才知道的。
故事并未结束。
三
女孩后来读书了,参加工作了,是教师;有了孩子了,是女儿。几十年时间一晃而过。她不记得那天晚上确切时间,也可能妈妈告诉过她,她却忘了;现在根据当时院里生的棒
槌火判断,不是正月十四也是以后的几天,一轮圆月就是证据。后来,每当看到天上的圆月,她心头就忍不住泛起那段丢失的经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女儿已经长到12岁。可让她始料未及的是,女儿也同样经历了一次丢失。
那年放暑假,一家三口人到北京姑姑家玩。在北海公园的树林与花畦间行走时,突然发现女儿不在跟前。她与丈夫慌了神,两眼急急地朝周围搜索,边瞅边喊,像无头的苍蝇。她着急地询问行人:没见我的孩子?
被问的人莫名其妙摇摇头。这么大的公园,这么多的人,怎么会认识她女儿呢?
她朝湖边跑,边跑边看。那儿有一只小船,一条绳子系在岸边,随着湖水的波浪而摇晃。好奇的女儿会不会在上船时没踩稳掉水里……她的心紧缩成一团。
丈夫仍然不时唤着女儿,仍没有回音……
正当她快要急疯时,女儿从一侧跑过来。原来她被不远处的花丛吸引,跟着蝴蝶,朝了相反的方向跑。
短暂的丢失,不到二十分钟,却让她刻骨地体验到丢失女儿那种心碎欲裂的着急。联想起自己的那次丢失,便每每想到叔叔温暖的怀抱、院墙外树梢上的月亮……心里便氤氲着缕缕歉疚难以释怀。
几年后的一个星期天,在课后的办公室里,在谈到拐卖妇女儿童话题时,她便下意识地说起了自己丢失的经历。没想到,一旁的一个姓王的男教师一拍膝盖说:啊!你就是那个丢失的孩子,咋不早说?我就是炕上玩的男孩!抱着你回家的就是俺爹!
两人的记忆接通了。居然还有如此巧事!王教师还告诉她,奶奶、父亲早已过世,两个姐姐都嫁到外村……
在一个休息天,她买了苹果香蕉牛奶,骑车到了男教师的老家,走进几十年前那个旧院。两眼石窑洞被新修的排房遮挡,院墙后那棵树长得又粗又高,冠盖如云。她看清了那是棵椿树。
她在他的引领下,沿着山路,来到了他父亲的坟头。她摆好祭品轻声说道:叔叔,当年您抱回家的那个女孩看您来了……
随即,她的目光移向远处。天空没有月亮,心头的月光却在暖融融地荡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