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坦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彗星坦克(英文:Tank Cruiser, Comet I, A34)是二战末期英国研制的巡航战车。彗星式为克伦威尔巡航战车的后继车型,研发时吸取了克伦威尔各种经验教训,改善过去已知的缺点,尤其在反战车战术层面;因此它成为英国战争期间内,少数具备可以抗衡纳粹德国动物军团战车的重要武装。尽管作为二战末期才推出的型号,但在主炮以外的性能改良有限,整体技术意义上仍具有浓厚的过渡性色彩,二战后开始遭百夫长坦克[1] 取代。但彗星战车仍在英国陆军中运用至1958年开始除役退居后备,已知之最后现役序列在缅甸陆军中出现,在2007年时尚在服役状态。
实战
彗星坦克于1944年9月开始配发给驻比利时的英国陆军第11装甲师下属之第29装甲旅,但转换训练过程时爆发了突出部之役,致使部队在换装训练不完全的情况下以既有装备投入战斗,因此耽搁了换装时程;直到1944年12月作战告一段落之际才恢复转换教育,1945年1月第11装甲师将萤火虫雪曼之外的M4中战车全面由彗星式巡航战车取代。彗星式战车的首战则在1945年3月的战利品行动,但在德国境内的作战中鲜少遇到德军战车,因此它在原始设计中强调的反战车功能并无发扬之处;然而进军柏林的过程中将士对它的妥善率评价甚高。
在战场上的彗星坦克也作为装甲运兵车,步兵坐在其车身上,为防其车尾排气管会灼伤乘坐的步兵而加上护罩。
二战结束后,彗星式战车并未退役,并是改装为配备烟幕弹发射器的彗星Mk.IB型搭配百夫长坦克使用,该组合在韩战中仍配合良好;彗星式退役的关键是在1950年代西方国家得知苏联主力战车的情报,迫使全部装甲部队需升级到105公厘主炮标准,无法配备105公厘主炮的彗星式在1958年自英国陆军全数退役;部分出售给海外大英国协盟邦,一部分提供给本地陆军作为备役武力。其中前驻港英军留有一辆彗星坦克,现在被保存展示在香港海防博物馆。
发展历史
在英国主要陆地战场北非中,英军主力巡航战车虽然有些建树,但更多的缺点浮现;1941年起,英军开发新一代巡航战车,但受限于经济与开发时限控制,新型巡航战车有相当多的零件由现役的A15巡航战车中沿用。该方案后来过渡品为A24巡航战车、A27L巡航战车,与最后性能逐渐稳定的A27M巡航战车,这些型号虽然动力与防护力已趋于健全,但是德军也逐渐在战场投入更多装甲厚重、火力强大的重战车,受限于炮塔设计,A27系巡航战车的战斗舱不适合安置口径75公釐以上的主炮;从1943年2月起,英军开始研发可配备穿甲效果优越的17磅炮专用战车,以A27M为基础开发的A30巡航战车虽试著挑战既有设计极限,但17磅炮的重量毁掉了巡航战车试图达成的性能平衡,测试结果让英军相当失望。
虽然英国先以配备17磅炮的雪曼萤火虫投入战场抑止在战车互角中的劣势,但是克伦威尔与雪曼之间的零件无法互用,且雪曼战车的轮廓太大,很容易成为德军优先发现摧毁的目标。英军终究需要一款全新的巡航战车作为装甲部队的基础。
A34巡航战车的技术规范于1943年7月公布,1943年9月完成全尺寸木模进行审查,随后该开发计画成品称为彗星式。礼兰公司受命以A27M巡航战车为基础改良,放大车身使新战车可容纳新型主炮,礼兰公司的工程师在这次开发中纠正了一些克伦威尔已知的技术缺点,彗星式战车使用的焊接车体与炮塔受制于工艺技术因此只能采用和克伦威尔坦克一样采取垂直结构的传统设计,相较于其他国家的铸造车体可设计较佳的避弹角度较显劣势,但由于要修改为倾斜装甲设计则需大规模更换生产制造模具,这一复杂性在战时的急造需求下无法获准,工程师只能以强化焊接炮塔的厚度解决需求;彗星式的炮塔转动机构引进了邱吉尔式步兵战车运用成熟的电力炮塔驱动系统,取代了克伦威尔巡航战车电动液压复合系统;虽然原先英军希望能大致沿袭既有设计,但工程师为了解决内部容积问题将炮塔环自A27M的57英吋(1.448公尺)扩大为64英寸(1.626公尺)。
彗星式战车延续使用它配备的劳斯莱斯流星Mk III汽油引擎,为了解决增加设备带来的总重提升,工程师改良悬吊系统强化承载,增加了左右两边各4个托带轮,并以18英寸(45.7公分)宽履带设计抑制增重带来的接地压力升高与限制运动性问题;虽然速度上无法保持克伦威尔的水准,实际操作经验上大致只能维持46公里左右时速,但必要时仍有时速50公里以上的合理表现;工程师尽力在新战车上维持巡航战车的优势:车高低矮、速度快、机动性好,但真正的关键是主炮选择。
当时英军各种坦克被证明无法有效对抗(击破)德军的虎型坦克,而当时英军唯一有效的车载反战车利器只剩口径77公厘的17磅炮;原本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要设计可沿用克伦威尔巡航战车口径的高初速型75公厘战车炮作为A34巡航战车主炮,但是新主炮的设计无法容纳在战车炮塔环内,因此维克斯放弃了该构想。后来提出的解决方案相当特殊,新战车炮称为77公厘HV(High Velocity:高速),该战车炮不只是将原先的17磅炮截短主炮长度至49倍径,使用的炮弹是将17磅炮的弹头装在三吋20英担高射炮发射药桶上,成为一款实际口径缩减为76.2公厘的减装炮;77HV使用风帽被帽穿甲弹(APCBC)火炮初速每秒785公尺,可贯穿1公里距离外110公厘厚轧压均质装甲、使用脱壳穿甲弹(APDS)火炮初速每秒1,120公尺,可贯穿1公里距离外165公厘厚均质钢装甲。虽然在硬体设备上多半相同,但是弹药补给上不能混用,威力当然也不如标准17磅炮的雪曼萤火虫坦克,但这样的火力表现足已让彗星式战车与德国在二战末期的主要战车炮Kwk 42战车炮及配备它们的豹式战车等在对等的距离间互角,77公厘HV战车炮覆有厚度77公厘的铸造炮盾,弹药则安置在有装甲防护的主炮弹药库。
1944年2月,首辆彗星式巡航战车出厂进行测试,它的使用零件中仍有40%与克伦威尔巡航战车相容;除了车体改良以外,英军吸取了步战协同的教训,在彗星式上装设了两部无线电,分别为和营团级垂直联系的第19型无线电、以及与伴随步兵单位横向通联的第38型无线电,同时车体后方也装有可和车内通联的电话,方便近距离作战配合。由于测试过程中有部分瑕疵须调整,包括换用更结实的悬吊设备等,因此彗星式直到1944年9月才正式量产;耽搁彗星式配发的理由不全是机械设计修改,77HV主炮产量非最优先项目,至1945年9月只完成了360门,连带影响到了彗星式在二战末期的换装进度,虽然在停产前达成上千产量,但绝大部分是战争结束后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