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開封基督教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開封基督教會(教堂)原圖鏈接來自 攜程旅行網 的圖片

開封基督教會最早是由澳大利亞傳教士包崇德(Robert Powell,1872-1914)二十世紀清光緒27年(1901)傳進的內地會;接着是循理會(1907)、浸禮會(1908)和聖公會(1910)。這些教會以後發展到開封地區、豫西、豫東和皖西北等廣大地區,和豫東南、豫南的內地會,豫南、豫西的信義會,豫北的長老會,構成全省最有力量最有影響的基督教「六大宗派」。

開封是當年河南省會,是省內基督教傳入較晚的城市,是晚清時期全國最後一個容納基督教的省會城市。基督教在開封已有一百零幾年的歷史,歷經晚清、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不同時期。開封的今天,基督教在全地區已經是信徒最多的宗教。教內流傳一句話,叫做「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都有信主人」,形容基督教在大開封分布之廣泛。

發展歷程

開封基督教第一個教會,是設在大紙坊街路北的內地會。包崇德光緒27年(1901)在這裡設立開封第一個宣教站。光緒29年(1903)英國傳教士畢裴然給朱興振(承聖)等二人施洗,加上山西移居來的信徒梁先生,三人組成開封最早的教會,梁先生負責教主日學初級班,算是開封最早的中國傳道人。朱振興是開封第一個基督徒。翌年畢裴然又施洗八人進入教會,還有三、四位從外地移居來的信徒,他們選出執事會,開封教會有了最早的組織機構。隨着信徒的增多,直到民國元年(1912)中外信徒捐款建成可容七、八百人的正規禮拜堂。大紙坊街內地會,有了一定數量的(受洗)信徒、執事會、中國職業傳道人、正規禮拜堂,建成開封第一個教會。

北美循理會來中國建立第一個教會,是美國女傳教士李安東清光緒31年(1905)開始建立的滎澤教會。滎澤,位於鄭州西北三十五華里黃河南岸的小縣城,面對華北大平原數不盡的村莊,又占據沿大河上下傳教的優勢。循理會中國教區第二任會長安培生,光緒33年(1907)把租到手的開封鼓樓街院落轉讓給後來的浸禮會,在宋門關外邊沿購地建教會辦神道學,面向祥符東、陳留、蘭封廣闊地區發展信徒。在農產富饒人傑地靈馳名的金杞縣,美國傳教士梅立德清宣統元年(1909),接過內地會創辦的宣教站建立起杞縣循理教會。在美國同情黑奴和窮人著稱的循理會,有意在中國中原着重發展農村教會。他們前前後後向河南(也是中國)派遣了六十名傳教士。為了傳教目的,他們不辭辛苦深入偏僻農村,甚至不怕土匪綁票、瘟疫威脅生命。有10位傳教士死在傳教崗位線上。他們應該是致力於農村教會教牧工作者的榜樣。後來滎澤(鄭州)、開封、杞縣三角鼎立教會形成循理會河南教區的三個分教區。

美國南浸信會十九世紀中葉,在中國沿海省市已開始建立華南教區、華東教區和華北教區。美國傳教士施愛理受戴德生傳教思想影響,要為南浸信會擴大勢力範圍,在中國內地省市新建立一片教會,名字叫華內浸禮會。他與陸德恩深入內地從南至北考察,發現湖南、湖北已被其他教派捷足先登,地處中原的河南有比較優越的地理位置,華內浸禮會決計選擇河南落地發展。鄭州的未來是華北鐵路交通樞紐。清光緒30年(1904)陸德恩留在鄭州首先嘗試建立第一個教會和醫院。施愛理坐鎮鄭州四年時光,深入觀察河南與省會開封。施愛理三進開封。第一次進入開封是隨南浸信會領袖觀光,第二次是從鄭州步行150華里進去調研。開封系中國古代七朝首都,並有中國東京之美稱。占據開封可以解決南浸信會未能進入北京、南京首都級城市之憾;開封沒有像樣的官府學校,雖然已有內地、循理兩個教會,但「尚未啟動大的教會教育設施」,華內浸禮會可以在內地最大的中心城市,大規模辦教育大藍圖建教會。清光緒末年(1908)施愛理第三次是夫婦帶着用人搬家進駐開封,開始建立鼓樓街城市教會。民國4年(1915)開始建設紅洋樓大院與文化。極致宣統2年(1910)、民國6年(1915),分別「收編」安徽亳州自由浸禮會和歸德(商丘)獨立英格蘭浸禮會。由鄭州、開封、歸德(商丘)、亳州四個小區構成的華內浸禮會初見端倪,形成南浸信會華南教區與華北教區的連接點。

聖公會也稱為安立甘會或英國國家宗教,是基督新教的一個教派--聖公宗。與信義宗[1]、歸正宗同屬基督新教三大主流教派。由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創始並作為當時英國的國教,由英國國王擔任教會最高首腦。聖公會與天主教一樣相信使徒遺傳,特別在按立神職人員的續承上。聖公會實行三階級的聖職,主教(會督)Bishop,牧師(會長)Priest和會吏Deacon。

聖公會是和天主教差別最少的一種新教,除了和其它新教教派一樣不崇拜偶像、不陳列耶穌受難像以外,使用的《聖經》(不適用於大中華地區)、教職人員服裝、宗教儀式等都和天主教一樣,聖公會教會並不自認為屬於新教(Protestant),認為自己也是大公教會(即天主教),稱教宗為「羅馬主教」,不過教宗認為只要不承認教宗至高無上地位的西方教派,都屬於新教[2]

河南聖公會創會主教英屬加拿大傳教士懷履光,原來在福建聖公會已有多年傳教經歷。清宣統2年(1910)受命,隨即選聘一批福建青年傳道人,來開封開闢教區,依靠他們創辦閱覽室、學校、孤兒院、醫院,建立行宮角布道所(教會)。懷履光設計在開封建造主教院區、事業園區、猶太文化園、救濟園區、園林區。清宣統末年(1911)開始,在行宮角布道所附近購買多處宅基地建造主教院區。民國8年(1919)至民國13年(1924)建成基督教標誌型建築「聖三一座堂」。民國元年(1912)開始,在南關醫院前街兩側建造事業園區,內含聖安德烈學校、聖瑪利亞女校、保生堂孤兒院、聖保羅醫院(初期)、託兒所,還有青年會柯家樓(民國36年轉售聖公會),至民國22年(1933)建成真理禮拜堂。其他三個園區,民國6年(1917)買進北教經胡同猶太人後裔宅地;民國22年(1933)華洋義賑會購進包府坑街房地產,西關堌門千餘畝土地;民國16年(1927)買入西門外堌門千餘畝沙地準備造林,這些項目只是有個雛形而後草草了事。

開封基督教新教發展的第二塊里程碑,是開封自立教會的出現與綿延發展。

1.由於受五四愛國反帝運動衝擊、基督教會自立化運動的影響,以及民族自尊心之驅動,開封出現第一個從有差會背景教會分離出來的自立教會。

民國9年(1920)開封一些教會信徒,主要是大紙坊街內地會信徒,首先脫離原教會在游府街成立自立會,信徒最多時達百餘人。得到馮玉祥任河南省督軍時期的支持,將游府街名字改為自立街,因而增大了它的影響。

2.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封自立教會處於發展勢頭。

民國14年(1925),中國信徒創立於北京的真耶穌教會傳進開封。三十年代在順城東街開始建立教會。信徒起初二十餘人,後發展到百餘人。真耶穌教會開封分會在縣鄉發展到7個區會7個祈禱所。

還有從浸禮會分離出來的兩個自立教會。一個叫自立浸禮會,民國20年(1931)創建於開封北門大街,是開封地區規模最大的自立教會,發展到東西南北等9個支會,遍及開封縣、通許、蘭封、封丘、滑縣、獲嘉、延津、原陽等八縣地界;另一個是跟隨濟汴中學憤然離開紅洋樓的基督徒師生捐款,在法院街修建的進恩禮拜堂,能容納300人。

基督徒聚會處(小群),民國23年(1934)在三個信徒家中各自成立了聚會處,教務工作統由一人負責。新中國成立後,又在南關中山路、城內西大街第二次建立教會。

3.開封淪陷,日本兵關閉有英、美差會背景教會大門,出現激起中國人自立教會的新形勢。

起源於山東泰安馬莊的耶穌家庭,民國27年(1938)在開封北郊郭樓建立家庭。以後,馮蘭馨等人將家庭遷到城內轆轤灣,成員達30餘人。

民國28年(1939),北平遠東宣教會聖書學院一神學畢業生,來到開封轆轤灣建立一個教會,起名叫中國耶穌教會。民國32年(1943),教會遷到午朝門內路西自辦診所內,改名叫中華基督教會。

民國31年(1942),胡彼得(1903~1976)、董恩蓮夫婦在曹門關三教堂(三關廟)街21號,自己買房建立中國基督教會。解放前夕,曹門關民房與教堂一起被國民黨軍隊焚毀,教會遷至市內明倫街65號。辦會經費主要靠胡氏夫婦以及王潔愛、王潔雲等姐妹捐助。信徒最多時達五、六十名。

4.抗日戰爭勝利後,民國35年(1946)沈丹九(1885--1974)醫生,辭去信義會牧師職務,在開封延慶觀後雞神廟街35號,自己出資購買院落建造樓房創立中國基督教福音堂。信徒多時50餘人,少時20餘人。1946年參加開封市基督教聯合會;新中國成立後,參加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沈丹九1955年當選開封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副主席。

這些教會擺脫差會控制,實行自立自養自傳,實現了中國人自辦教會的願望。自立教會就其宗教勢力、經濟能力來說比較薄弱,在基督教界未能起到決定作用,但對有差會背景的傳入教會的刺激和對社會的影響不容忽視。

新中國基督教新教要求生存與發展,必須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在這一總的方針指引下,開封教會與全國教會一道已經走進第三個階段。

參考文獻

  1. 信義宗,新浪博客,2008-04-01
  2. 新教六大派別,個人圖書館,201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