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论教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康德论教育》,19世纪初德国教育理论著作。康德著。1803年在哥尼斯堡首次出版。以后陆续出版过4个不同的德文版本。曾被译成英、法等文字,中译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出版,译者瞿世英。
本专著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113节,中译本约9万字。受法国思想家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认为人生而具有各种有待发展的自然禀赋,这使人成为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其最终目的是使人人都成为自身的目的,都得到自我完成。把16岁以前儿童的全部教育区分为体育、智育、德育等3个方面,从初生起,依序进行。婴幼儿时期的教育以身体养育和锻炼为主,通过游戏和劳动,帮助儿童锻炼体力、技巧、培养信心、胆量,并为道德教育作准备。智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单纯传授知识,而在于训练各种心理功能。心理功能有低级、高级之分。低级心理功能包括感觉、想象、注意、记忆等。记忆力是心智发展的基础,应及早训练,并以感觉和理解帮助记忆。高级心理功能包括理解、判断和推理。教学应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以启发儿童的思维,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儿童应主动地学习,通过各种实际的活动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解事物的本质。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义务心、正直、友爱。义务心是道德的根本,也是指对道德原则自觉自愿的服从。认为受过管束的儿童遵守规矩,虽然也是服从,但这只是趋利避害的结果,不是道德行为,只有为履行义务而服从道德规范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体罚和物质惩处无助于义务心的培养,道德教育应唤起儿童本有的羞耻之心,使之受到良心的谴责而改过自新。宗教教育应当作为道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是人类一代一代永无穷尽的事业。通过实验,教育会逐步得到改善,实施教育的人本身也会随之提高,最终实现其崇高目标。
本书所阐述的基本思想对18世纪末、19世纪德国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费希特、洪堡、赫尔巴特、豪辛格尔等教育家都曾受到不同程度的启迪。对欧美其他国家的教育理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作者介绍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国哲学家、教育理论家。长期担任德国哥尼斯堡大学教授。曾撰文支持巴泽多创办的“泛爱学园”,对泛爱主义教育思潮的传播发挥了一定作用。1776—1796年间,先后4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后由其学生F.T.林克将讲义编辑成书出版。
相关信息
名著是书籍中的精华。它标志着人类认识发展的水平,影响乃至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影响乃至支配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1]。《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筛选出价值高、作用大、影响广的一万部名著,把它们汇集一起,根据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区别和联系加以分门别类,并逐部作出精要的诠释。可以说,这是对科学文化的一次总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科学文化建设工程。这部辞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书[2]。
视频
康德论教育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2017年,有哪些科技著作值得一读?《连线》杂志为你推荐这些!,搜狐,2017-12-26
- ↑ 工具书是一种按某种体例编排的专供查找特定资料而不是供系统阅读的书籍,道客巴巴,20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