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范晓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年味》是中国当代作家范晓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年味
粥端到了炕桌上,奶奶会把全家一年积攒下来的红糖,从柜子里拿出来。每碗粥里会撒上一把。甜蜜蜜的一口下去,那一股即将过年的幸福感,会像静电一样在掌心迸出蓝色的火花。
窗外的积雪还没有融化,隔着窗就能听到小巷深处零零星星的鞭炮声,小的时候,每一次听到这声音,就心里发慌,手心直痒。
这时候,爸爸、妈妈、奶奶就会围坐下来,太阳的光芒透出一股温暖。明晃晃地照在火炕上。蒜被一瓣又一瓣剥下来,置放在洗好的罐头瓶里。等一瓶子满了。妈妈就会倒上醋,放在窗台的阳光下。这种腌蒜叫腊八蒜,是留着年三十晚吃饺子用的。
这种腌蒜很奇怪,在窗冬天明亮亮的阳光下晒上几天,就会变得翠绿。醋也会有一种奇辣的芳香。成人后,我多次都想弄明白,但我一直无法解释,这可能就是年味。
腊八节过后,爸爸,妈妈就会忙碌起来,不停地从市场上购回年货。然后,把它储存在窑里。生活在北方蒙古高原的人家,几乎每户人家都会在庭院里挖一个窑。
窑一般情况下,向泥土里挖一人多深,然后,在侧壁两侧挖两个猫耳洞。然后,留下出口,再把顶子用泥土盖上。这种利用高原冻土,来保鲜食品的办法,几乎昆都仑河两岸的人家,家家院子里都有,我九O年回内蒙古包头市的时候,我还在亲戚的院子里,见到这种地窑。顿时,一种回忆或怀念的力量,让一个人站在原地上五味杂陈。
雪开始融化了,水珠沿着屋檐的瓦砾,追逐着,一滴又一滴溅落在窗下,这似乎是大自然的一样游戏,又似乎告诉我们春天要到了。
夜最寂静的时候,你会听到舂米声。内蒙古所处的纬度不适宜生长小麦,它适宜生长一种软黍子。这是一种典型的粗粮。所以,加工起来特别繁琐,它需要木锤锤成细细的面粉。然后,用温水调和揉好。铺上笼屉。用文火蒸。蒸好后用手捏皮,加入豆馅或红糖,用大火烧开的沸油炸熟。北方人管它叫油糕,也有叫年糕的。
过年的时候吃它,有一种意义,就是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直到1978年的时候,我才知道风俗中的腊月二十三怎么过。那时候我的奶奶还健在。
提前一天,奶奶和我要去乡下的地里,采撷最粗大的那一种芝麻杆。用绳子捆好,和我一起背回家。
暮色殷红降临的时候,奶奶端出一盆清水洗过后。然后,跪在地砖上磕头。随后,小心翼翼把用了一年的灶王爷画像从炉膛前的墙壁上掀下来,随手将准备了一天的芝麻杆塞入炉膛,用火柴点燃。
烟冒出了清淡的烟缕,庭院里鞭炮声劈劈叭叭响起。奶奶又会从家里的箱底,翻出一张新的灶王爷画像再小心翼翼地贴在炉膛前的墙壁上。
灶王爷像是一种木版年画。粗粗看去不是很细腻精巧的那一种年画,但你仔细看它很有韵味。刻工刀法粗旷,线条曲折夸张,形象抽象而又生动,会让人反复琢磨,反复思量。
二十三糖瓜粘。
糖瓜其实是麻糖,这种糖不怎么甜,但非常耐咀嚼。开始吃的时候,有浓重的苦味,长时间咀嚼味道会变得甜而厚重,这种和糖不一样的甜味回味绵长。
天开始变黑了,奶奶会打开包麻糖的纸包,从长到幼每一个人都会分配到一块糖。我总是极小心的塞进嘴里,长时间得慢慢咀嚼。直到,两腮有肿胀感,才会慢慢咽下去。
这一天的风俗习惯,是我许多年以后才弄明白的,清晨烧芝麻杆,是来年日子好像芝麻花开节节高,‚是给灶王爷助力让他容易上天赶路。ƒ吃麻糖,是让灶王爷嘴甜,只说这家人一年的好话,祈盼来年更丰登。
二十四扫房子。
一整天的忙碌,暮晚来临的时候,你会隔着如水色透明的窗玻璃,看 见蒙古高原的月亮。它缓缓爬上城市的屋檐,寂静,透出一股北方雪色的寒气。那时,白杨树还没发芽。它在辽阔、萧瑟、浩瀚的天空上更亮、更大。北风已经停止呼啸,高积云薄薄如雾一样,它的光芒似乎从天穹之上向大地旋转菊花。微红、桔黄,淡雅而又从容舒展。
这是一年忙碌中最寂静的时刻。仰起脸来,月光如细小的尘埃,扑打在白皙的面颊。你会在涌动的血液中感受到尘世或人间烟火的温暖。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蒸馒头。
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棂,爸爸已经用温水把发酵的白面和好了。奶奶会拿出新买好的食红,食绿等颜色。和好的白面会先放在面盆里醒一下。然后,在面案上揉成剂子。用菜刀均匀的切开。
蒸馒头,对北方人来讲,是一个非常讲究的活计。
作者简介
范晓军,1968年8月5日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1990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