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燥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乾燥理論》,乾燥理論和實驗技術專著。阿·華·雷可夫著。1950年蘇聯國立動力出版社出版。1968年出版了第2版,1955年民主德國出版了德譯本。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分12章。總結了乾燥理論和實驗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涉及乾燥理論的各個領域,包括乾燥靜力學、乾燥動力學和乾燥理論的實際應用。第1章概略地介紹了濕空氣的性質、濕空氣的熱力學和濕度計。第2章介紹了液體在自由表面的氣化和測定氣化係數的實驗方法。第3章介紹濕份與物料的結合方式、吸附和解吸等溫線以及從乾燥角度出發對濕物料的分類。第4、5章介紹毛細管多孔物料和膠體毛細管多孔物料中濕份的移動以及熱交換和質交換。第6章介紹了乾燥過程的實驗方法和設備。第7、9章介紹了乾燥速率、乾燥階段、各種物料的乾燥機理以及乾燥各階段的理論計算式。第8章介紹了乾燥過程中物料性質的變化(收縮、脆變、龜裂、老化等)。第10章介紹了根據乾燥理論選擇最適宜乾燥條件的問題。第11、12章介紹了紅外線乾燥和冷凍乾燥。
本書對乾燥理論和實驗技術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反映了著者和蘇聯學者的大量研究成果。由於本書在發展乾燥理論方面的功績,獲得了1951年蘇聯國家一等獎。本書主要貢獻是從各類物料不同的濕熱傳遞機理出發,對乾燥動力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比以往任何一本乾燥專著都深刻得多。其中一個重要的特點是理論聯繫實際,通過對問題的理論分析得出有實際意義的結論,這一特點貫穿全書而在第10章中得到充分反映。本書對乾燥技術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作者簡介
阿·華·雷可夫(Алекс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Лыков,1910—1974),蘇聯熱物理學家。曾任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科學院院士,該共和國傳熱傳質研究所所長,蘇聯科學院傳熱傳質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俄羅斯聯邦科學與工程協會理事會幹燥委員會主席,社會主義國家科學院傳熱傳質中心理事會主席,蘇聯《工程物理學》雜誌主編,《國際傳熱傳質雜誌》編輯,並曾任蘇聯多所高等學校教授。他在熱交換與質交換理論,熱傳導理論,毛細管多孔物料和分散系統中的傳遞現象,不可逆過程熱力學,測定熱物理特性的實驗方法,乾燥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中都取得重大成果。先後發表了約250篇論文和18種專著,包括《乾燥理論》、《乾燥過程中的傳熱傳質》、《毛細管多孔物料中的傳遞現象》、《熱傳導理論》、《能量與質量傳遞理論》、《傳熱和傳質手冊》等。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以「齊全、新穎、系統、科學、穩定」為編纂原則[1],選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500多個學科(包括主要學科及其分支學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學上各主要學派[2]的代表作,文學藝術上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著作。
視頻
乾燥理論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論文)百科全書的編纂體制與體例,道客巴巴,2015-07-08
- ↑ 第十講科學學派_圖文,豆丁網,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