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渝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巴渝舞

中文名称: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

古城阆中,曾为巴国别都,巴国国都位于今重庆渝中区,巴人与汉民族长期聚居,形成一种具有鲜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阆中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成的"龙贲"军,执看挺仗,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从而取得胜利。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帮助汉高祖"还定三秦",在冲锋陷阵中,巴渝舞又起了重要作用。《华阳国志·巴志》云:"阆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生劲勇,数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便进入了皇室宫廷。

简介

巴渝舞是西汉初年从西南地区賨人(板盾蛮)那里传来的舞蹈。汉高祖刘邦在平定三秦时,招募了一批賨人作前锋,賨人勇猛善战,其风俗又善舞,刘邦便命乐工学习和改编了他们的舞蹈,因为賨人生活于巴郡渝水一带,所以就称此种舞蹈为 巴渝舞.巴渝舞传入宫廷后,成为宫廷舞蹈,用来在宫廷宴会上表演军旅战斗的场面,歌颂帝王功德,是汉代著名杂舞。表演时,舞者自披盔甲,手持矛、弩箭,口唱賨人古老战歌,乐舞交作,边歌边舞,舞者有36人,是群舞。由于这种舞蹈是武乐舞蹈,汉哀帝罢乐府后,对巴渝鼓员36人仍认为不可罢,交由大乐领属,将它列入雅乐舞蹈的系统。其伴奏乐器以铜鼓为主,配合击磬、摇鼗、抚琴,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辞本歌曲》等4篇。巴渝舞发展到魏晋,已完全变成庙堂祭祀性质的舞蹈。巴渝舞在我国古代舞蹈艺术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基本信息

巴渝舞: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战前舞,即武舞。今和重庆北部四川东北部嘉陵江支流渝水(今重庆嘉陵江)一带居住过一种少数民族 人(巴人的一支),或称板木盾蛮,又称獠人,创造了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它发源于巴郡渝水流域,故名为巴渝舞。"

历史渊源

巴渝舞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战前舞,即武舞。《左传》载3000年前"周武王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曰:武王伐纣前戈后舞。"这里对"巴师歌舞"并未命名,直到秦汉相争时汉王朝再次将此舞用于战斗之中,在冲锋陷阵时"锐气喜舞,武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舞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这是"巴渝舞"之名在史书上正式提出。汉高祖为什么把这种战前舞命名为"巴渝舞"?有关巴渝舞之源众说纷纭。董其祥教授在《巴渝舞源流考》中,把"巴渝舞"之源结论为:"重庆北部四川东北部嘉陵江支流渝水(今名流江)一带居住过一种少数民族 人(巴人的一支),或称板木盾蛮,又称獠人,创造了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它发源于巴郡渝水流域,故名为巴渝舞。"另有胡宏基先生《解读巴渝舞》认定"阆中市保宁镇为巴渝舞之乡。"晋人郭 注释"巴渝"一辞说:"巴西阆中有渝水,獠人居其上,皆刚勇好舞,汉高祖之以平三秦,后使乐府习之因名巴渝舞也。"

命名

"巴渝舞"之命名,既不是以巴郡、巴西郡之"巴"和渝水之"渝"为其命名,也不是以族名为其命名。若以渝水左右聚居 人为其命名,巴渝舞应命名为" 渝舞"也。《中国文化百科》在《巴渝舞》辞条中认定"由于 人居住在巴渝地区,所以叫巴渝舞"。那么秦汉时的"巴渝地区"又在何处?据考:古"巴渝"之地应是东汉时汉昌县辖地,前属梁州(治今陕西南郑回军坝天池梁),后属益州巴西郡(治今阆中)直至民国时期,即今四川巴中市所辖的巴州区、南江、通江、平昌的巴水、渝水流域。"在四川东北部有东西两源,出自陕西南郑、镇巴境内米仓山,南流至通江县南会合,西南流至平昌注入渠江"(《水经注》)。《巴州志·巴江水系源流图》考:"州水有三派,其自蟒潭河入者北水,即古渝水也(今巴河,发源陕西南郑,经米仓山、南江入巴中);……自通巴河入者,巴水也(今通江河,发源于陕西南郑、镇巴)。三水会于江口镇(今平昌县城)合而为巴江,众流皆附之,以达于渠河(古潜水)"《汉志》云"……而巴、渝二水自古并称,地必相近(巴渝二水实为一山之隔)……"《三巴记》云:"阆中有渝水。南江在汉时属阆中境内,此水为 民所居,故称'巴 '、'巴渝'也",这是史书上首次提及"巴渝"之地。化成县(治今巴州区)北水一名巴岭水,一名渝川水,一名宕渠水。自集州(今南江)难江(今南江河)界流入北水,即今巴州外之正流。从前未有巴水之称,自《九域志》始言化成县有巴江后,遂与南江派出水巴岭者当之,其实则古之渝水也(巴州志)。"渝水,古水名,一名宕渠水,即今四川南江及其下游渠江,古有 族聚居水滨善歌舞,汉'巴渝舞'即出于此……"(《辞海》地理分册)。从以上分析所知,"阆中有渝水, 人多居水左右……"是指在秦汉时巴西郡所辖汉昌县的渝水《巴中民国志》。明杨瞻《四忠祠记》"正德辛未(正德六年,1512年)以来,鄢蓝(鄢本恕、蓝延瑞)倡乱、旗帜千里,三省煸动,巴渝之民死亡过半矣。"这里所指"巴渝之民",即今巴中市(巴州区、南江、通江、平昌)、达州市西北及南充市辖区和剑阁、梓潼等川东北地区之民。这里再次提到巴渝地区,以巴渝地域之名为巴渝舞命名,那是顺其自然,俗以为常。

4篇舞曲

一曰矛渝,二曰安弩,三曰安台,四曰行辞。巴渝舞的基本形式是"执仗而舞"。"仗",兵器,"执仗"即执干戈;伴奏则是击鼓。班固《汉书》载:"巴渝鼓员,三十六人"。他讲的是宫廷燕乐的巴渝舞,征伐战场上的巴渝舞,有多少人战斗,就有多少人歌舞:在阵前拼杀者,执看挺戈,大声呼呵,后面伴奏者,则击鼓顿足,以增威势,这就是史书所为的"前歌后舞"。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这样描绘巴渝舞的壮观场面:"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山谷为之荡波。"为了"耀武观兵",朝廷接待"四夷使者",便常常表演巴渝舞。

巴渝舞是阆中渝水土著巴族賨人所创造的民间舞蹈。賨人天性劲勇,俗喜歌舞。汉高祖刘邦伐三秦建大汉时,被募为汉军前锋。他们那种"巴师勇锐,歌舞以凌"的气势和战斗力,赢得了汉高祖的喜爱,并将宗人的战争武舞取名为"巴渝舞",引进宫廷,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虽曾数易其名,仍盛演不衰。唐以后,"巴渝舞"在宫庭中销声匿迹,名不见经传了。但在民间仍在世代承传,历经演变,原始的武舞演变成祭祀性舞蹈和庆典性舞蹈。留传至今的"八仙鼓"(又名"巴象鼓")即是历经演变的"巴渝舞"的一种表现形式。"八仙鼓"为长柄双面兽皮鼓,鼓面绘有八仙或图腾图案,直径约30--40厘米,鼓柄约120厘米。八仙鼓舞多为10人以上的群舞,适宜广场表演。表演时,沙锣一道,鼓手随后,一面击鼓,一面呐喊,不断变换队形,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1955年,阆中组队参加四川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奖。1991年,阆中市组织300人的"八仙鼓"表演队伍,参加南充第二届丝绸节开幕式表演,引起轰动,获得奖励。2001年市群众艺术馆蒲公英少儿艺术团演出的以八仙鼓舞为素材的创作舞蹈《巴鼓新韵》,参加四川省舞蹈大赛,获得编导和表演两个一等奖。为了研究"巴渝舞",1997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肖善生撰写的《巴渝舞初探》。三国

演义片段-巴渝舞

在三国演义32集--周瑜空设计中,有一段周瑜宴请刘备的戏,宴席中有一段舞蹈,就是《巴渝舞》。

周瑜瞒着诸葛亮打算在宴席中摔杯为号杀死刘备。此时诸葛亮在江边听到乐舞声中透出一股杀气,说:"这是巴渝舞。"问鲁肃"帐中宴请何人?",听到宴请的是刘备后不禁大惊失色惊呼:"我主危矣!" 急忙跑去,当看到刘备身旁站立的关羽时,松了口气擦了擦汗说道:"我主无险矣。"周瑜因忌惮关羽,计划最终没有得逞。

民间流传

"巴渝舞"民间称之为"渝儿舞"。此名在唐太宗大历年间仍在汉昌境地广为流传。梁州刺史李勉募中任职的唐代诗人韩弘(河南沁阳县人)在千山口所写《送巴州杨使君》诗中留下"万里歌钟相庆时,巴童声节渝儿舞"之诗句(《巴州志·艺文上》)。诗中"万里歌钟"指辽阔的巴州(古称野巴州)人民唱歌击锣鼓。"渝儿舞"即"巴渝舞"。诗意为杨使君到巴州整饬防务取得成绩后,巴州人民定会载歌载舞为其庆贺。说明"巴渝舞"在唐代时仍在巴州广为流传。[1]

薅草锣鼓》是流传于大巴山南麓巴中市米仓山区的一种在薅包谷草时演唱的大型连套体山歌,所用锣鼓伴奏源于"巴渝舞"的伴奏乐器锣和鼓,即古代的鼓和钲(一种长柄钟的军乐)。此种民间文艺至今仍在"巴渝地区"流传。《巴州志·风俗篇》有"春田插秧,选歌郎二人击鼓鸣钲于陇上,曼声而歌,更唱迭合,丽丽可听,使耕者忘其疲,以齐功力"之记载,实为古代集体劳作时的"战地歌舞"。其目的与古战舞"巴渝舞"实为一致。

巴渝舞是流传在重庆北部和四川东北部土著人中之原始歌舞,按其命名来讲,它的具体流传出处应是东汉时汉昌县巴渝地区,即今巴中市两千年前的地方歌舞。[2]

相关视频

探索发现:巴渝舞竟流传千年至今不衰,原来还有这样的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