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家有“小书虫”(赵克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家有“小书虫”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家有“小书虫”》中国当代作家赵克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家有“小书虫”

小孙子尚未学语时,就有两样爱物,小汽车与小人书,不是一般的爱,酷爱。

每天刚起床,他就从自己的小书架上掰下绘本,点着小碎步送到我手中,一页一页掀开,让我读给他听。每读一页,他都“嗯,嗯”点头应答,似乎已完全听懂了所读的意思。

我随意翻开一页,问他:“小松鼠在哪里?”他立马伸出小手一指。我又问:“小青蛙在哪里?”他又用手指着书上的青蛙图案,睁着亮亮的大眼睛看着我。当听到我一声“对啦!”的赞赏,便抿着嘴得意地一笑,显得很害羞的样子。此时,我又趁机考一考他:“小猫咪怎么叫的?”“咪——”;“小青蛙怎么叫的?”“呱呱——”;“小山羊怎么叫的?”“咩——”;“小汽车怎么叫的?”“滴滴——”……每一次回答之后,他都会很陶醉地眯一下眼睛,好像在说:“我答对啦!” 孙子思齐就是从书本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

小公鸡、小鸭子、小白兔、小猴子、小鸽子、小鱼儿、长颈鹿、大熊猫,红苹果、黄梨子、绿西瓜、小汽车、长火车、大飞机……他无师自通地把书本与生活联系起来。一看到书上的汽车,他就指一指窗外,意思是汽车在外边;一看到书上的飞机或月亮,他就仰头看着窗外的天空,意思是飞机、月亮在天上;一看到书上小白兔睡着了,他就歪着头贴在沙发上,作出睡觉的姿势。有时候,我带他下楼,看见了小猫或小狗,就问他“你的书上有没有?”,他连连点头,显然是把实物与画图联系到一起了。在小区的草坪上发现一朵蒲公英,他显得惊奇而兴奋,小嘴巴鼓着“噗噗”地吹,原来他的小人书上就有小白兔吹蒲公英的画面。 孙子迷上小汽车,也是从书本开始的。他有四本车书:一本“米乐鱼”系列的《迷路的嘟嘟车》,一本“趣味3D机器百科”系列的《百变大货车》,一本“迪斯尼电影故事”系列的《赛车总动员》,一本“童眼看天下”系列的《工程作业车》。这几本书,他可以说百看不厌,还让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读了书他就去玩他爸爸买的大大小小的玩具车,在地板上、沙发上滚来滚去。由喜欢方向盘,到乐见圆形的东西,每每遇到,他都要走近转动几下,摆弄一番。周末去郊游的时候,他会朝每一辆过往的汽车行注目礼,小手不停地指指点点,嘴里连连发声“car!car!”——这是他学会的第一个英文单词,发音真的很地道呢。

孙子也有音乐舞蹈的天赋,其实这“天赋”也源自听读与听唱。他的小玩具大都有讲故事、播放儿歌的功能,他会很熟练地按动按钮,放出他喜欢故事或儿歌,然后跟着节拍手舞足蹈起来,嘴里叽里咕噜的,像刚出巢的小鸟一样,边扇动翅膀边唧唧喳喳。我一说“唱支歌给爷爷听吧”,他便一咧小嘴“吧嗒吧嗒吧嗒吧嗒”吟唱起来。一开始不明白他唱什么,他妈妈翻译道:“唱的'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呢!”既而又翻译道:“唱的是'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棕熊,棕熊,你看到什么了?)”哦,这正是前几天他一遍又一遍听“小艾”(电子产品)歌唱的,仔细一咂摸,还真有点那个味儿呢。

孙子到了断乳期,他妈妈耐心地给他读绘本《再见,妈妈的奶》:“小象很喜欢吃妈妈的奶,但是,它现在能吃很多苹果与香蕉。它和妈妈的奶说'再见’!长颈鹿很喜欢吃妈妈的奶,但是,它现在能吃很多树叶。它和妈妈的奶说'再见’!小兔子很喜欢吃妈妈的奶,但是,它现在能吃很多胡萝卜。它和妈妈的奶说'再见’!赵思齐也喜欢吃妈妈的奶,但是,思齐现在能吃很多很多饭。思齐要和妈妈的奶说'再见’!”很显然,关于孙子的这一句是儿媳妇加上的。孙子听得很认真,应该是听懂了,就真的和他妈妈的奶说“再见”了,没有别的孩子断奶时的激烈反应,据说只是当天夜里吭叽了几声。他妈妈挤了些乳汁注入奶瓶里给他喝,他舔了一下,小脑袋摇得像波浪鼓似的。这小家伙,真是个小精灵古怪! 随着牙牙学语,小书架日益增高,孙子的小脑袋里渐渐装满“十万个是什么?”。 小车迷手里摆弄着小汽车,眼睛瞄着《童眼识天下·认名车》,口中念念有词:“红旗,奥迪,大众,宝马,保时捷,标致,阿尔法·罗密欧,阿斯顿·马丁,斯柯达,法拉利,菲亚特,凯迪拉克,克莱斯勒,兰博基尼,玛莎拉蒂,沃尔沃……”一一指认之后,便向我发问一连串的“是什么”:“爷爷,保时捷是什么国家的?”“爷爷,讴歌是什么国家的?”“雪铁龙是什么国家的,爷爷?”……孙子的这些“是什么?”,对我这个车盲爷爷来说,与其说是提问,不如说是考试,我只能眼睛愣愣的等着交白卷。不怕笑话,这有些车名我连听也没有听说过,更别说它们产自何国了。

带孙子到小区遛弯,也是考验智力的活儿,他随时提出的“是什么?”,往往会让你羞愧自己的知识储备甚至智商。走过停放的车辆,他总要追问,“这是什么标识的呀?”“这是什么国家生产的呀?”;走过一处花坛,他总要指指点点,“这是什么花呀?”“这是什么图案呀?”;来到运动场,他摸着那些健身器材,“这是什么形状的呀?”“这是什么运动的呀?”;看到天上的月亮,他的问话更奇特,“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呀?”“月亮的家是什么地方呀?”……这些好奇的“是什么?”一一 得到了解答,他才会回以灿烂的微笑,有时还亲热地和我贴脸:“爷爷,我爱你!”

孙子是伴着“每天三分钟”(听读播放器)起床的。每当这个时候,他显得很兴奋,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或用稚嫩的童音有节奏地诵读着什么。起初不明白他念叨的内容,儿媳妇“翻译”说,是清人车万育的《声律启蒙》——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哦!真没想到,回一趟皖西老家才几个月未见,小孙子竟长了这么多见识,且据说这都是他“自学”而来,不是儿子、儿媳妇的刻意教授!正在我一边惊叹一边竖起大拇指点赞的时候,他的“是什么?”又来了: “爷爷,'晚照’是什么呀?”

“爷爷,'来鸿’是什么呀?”

“'广寒宫’是什么呀,爷爷?”

“'颜巷陋’是什么呀,爷爷?”……

好在我这个站了四十多年讲台的老中文爷爷,还勉强对付得了这些“是什么?”,还能给他解释到不再追问“是什么?”。我暗自庆幸,小孙子还是给他的爷爷留足了面子,没让爷爷被“是什么?”折腾到崩溃。 看来,作为爷爷,我还得做足应对孙子“是什么?”的功课。

趁孙子午休的时候,我浏览了孙子的专用书架,真的有点眼花缭乱:中国经典动画大全集;探索频道·万物由来的秘密丛书;根据荷兰的马克斯·维尔修斯童话改编的“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系列;被誉为“最亲切的数学概念启蒙图画书”的“你好,数学!”系列;日本超人气绘本作家宫西达也的“狼与小猪”系列……这些幼儿书有中文的,也有外文的,大大小小薄薄厚厚应该有几百本吧。可以想见,它们催生的N个“是什么?”,肯定会让我这个“偏科”的爷爷目瞪口呆、无以应对。

这不,孙子在听读一本书上“请勿打扰”时,立马仰头问我:“爷爷,'请勿打扰’是什么呀?”我告诉他:“就是别人工作和休息的时候,你不要扰乱别人。”他又仰头问:“'扰乱’是什么呀?”我答道:“就是打扰啊!”孙子以疑惑的眼神看着我,似乎在说“爷爷,你绕了一圈怎么又绕回来了呀!”。我自己也暗笑,往往最简单的“是什么”,也最难弄得既了然于心又了然于口。

晚上,孙子又照例听他爸爸、妈妈读绘本,《和爸爸一起读书》,美国人理查德·乔根森写作、瓦伦·汉森绘图的。“我关灯时,爸爸轻轻地说:'每天晚上睡觉前,一定要读一本书。’我一生最美好的记忆,就是和爸爸一起读书。”孙子赶紧问:“爸爸、妈妈,什么是'最美好的记忆’呀?” 哈哈,我的“书虫”小孙子,又在拿“是什么”考验他的爸爸、妈妈了!

这两年由于疫情,我被阻隔在皖西老家,每次网络视频都见到已上幼儿园的小孙子端坐在高高的书架下,专注地读他自己的书,他还和他妈妈在小红书平台推出了“齐思妙想读绘本”公众号。我赞一声“小书虫!”,他把脸从书页移向手机镜头,咧嘴一笑,眨一眨眼:“爷爷,老书虫!”[1]

作者简介

赵克明,皖西洪集人,退休教师,安徽省作家协会、散文随笔学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