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嫡长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嫡长子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嫡长子

外文名称: Eldest son

含义: 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嫡长子是指嫡妻,即结发妻子、正妻、元配所生的第一个儿子。[1]

古制

嫡长子是指古代宗法制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西周时期,周王实行宗法制,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因此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嫡长子继承。至此,嫡长子继承王位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西周以后,汉族王朝基本上都执行周朝宗法制所规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拥有政治继承权。嫡次子和庶子按照身份等级不同,获得不同的次级政治地位。

例如:周王的嫡长子为周王;嫡次子为诸侯,庶子或为诸侯或为公、卿。

嫡长子具有政治继承权,因此选择政治继承人的行为又被称作"立嫡"。

唐朝时立嫡的顺序是:嫡长子最先、嫡长孙次之、嫡长孙同母弟、嫡长子同母之次弟、嫡长子不同母之嫡弟(父亲续弦之嫡母所生的儿子),然后按庶子、庶孙的顺序往下排。

除在家族无男系成员情况下,通常不具备政治上的继承权(例外情况是独女招夫入赘),因此女子并不在嫡长子继承制的范围之内。但女子有与家族男系成员相比不平等的经济继承权。通常体现为按家庭财产分配的一份嫁妆

相关记载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广义的"长子"是指排行最长的子女,换言之只包括儿子。

嫡庶之别

1.嫡是指结发妻子及其所生子女专称,庶指妾室及其所生子女专称。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

2.古时候,"嫡子"也写作"适子",含义之一是"嫡长子",这是它的狭义。

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赵姬请逆盾与其母......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季武子无适子,公弥长,而爱悼子,欲立之。"

《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公仪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