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味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姜味草 |
姜味草(Micromeria biflora),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全体有姜气味。茎簇生,紫褐色,被白色长柔毛。
叶对生,小而密集;叶片卵圆形,长4~7毫米,宽2~4毫米,先端尖,基部浑圆,全缘,上面被细柔毛,下面除叶脉有毛外,其余无毛,有多数棕黄色腺点;叶柄长约1毫米。
花小,淡紫色,2~3朵腋生,成小聚伞花序;花萼紫绿色;花冠早落,粉红色,2唇形,上唇直立,下唇广展。小坚果,平滑。花期4~6月。果期8~10月。全草含芳香油0.18%,油清香,用作酒类香精。全草又可入药,治胃痛、腹胀、呕吐、腹泻、急性胃炎、急慢性胃肠痛、庙气痛、感冒咳嗽等症,并可预防痢疾。
基本内容
中文学名:姜味草
拉丁学名:Micromeria biflora
别称:小香草、小姜草、小香薷,地生姜,柏枝草、香草、灵芝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合瓣花亚纲
目:管状花目
科:唇形科
亚科:野芝麻亚科
族:塔花族 蜜蜂花亚族
属:姜味草属
种:姜味草
分布区域:云南,贵州,不丹,尼泊尔,印度,阿富汗至埃塞俄比亚及非洲南部
标本:尼泊尔
形态特征
姜味草(滇南本草)小姜草(云南昆明、红河、曲靖、富源),灵芝草(云南寻甸),小香草(云南昆明),胡椒草、柏枝草(云南曲靖),桂子香(云南富源),半灌木,丛生,具香味,高达30厘米,有圆锥形主根,其上密生须根。
茎多数,从基部发出,上升,近圆柱形,纤细,伸长,密被白色近于平展具节疏柔毛及短柔毛,红紫色。叶小,卵圆形,长4-5毫米,宽2.5-3毫米,先端急尖,基部近圆形或微心形,扁平,或边缘向下卷,全缘,质厚,上面绿色,常带红色,下面淡绿色,明显具金黄色腺点,在肋上被疏微柔毛,侧脉4-5对,与中脉在上面不明显下面微突出;叶柄极短或近于无柄,长0.5毫米,密被微柔毛。[1]
聚伞花序1-5花,常于枝条近顶端具1-2花,具梗;花梗长2-3毫米,显著,丝状,偏向一侧,常带红色,与长1-2毫米的总梗均被微柔毛;苞片及小苞片近等大,线状钻形,长约1.5毫米,绿色,具单脉,边缘具缘毛。花萼短管状,连齿长达4毫米,外面在脉上被微柔毛,内面在喉部被疏柔毛,余部无毛,13脉,萼齿5,呈二唇形,后3齿长三角形,长1.5毫米,先端长渐尖,前2齿钻形,长近2毫米,先端具刺尖,齿缘均具纤毛。
花冠粉红色,长6毫米,外疏被微柔毛,内面无毛,冠筒长4毫米,直伸,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椭圆形,扁平,长2毫米,先端微缺,下唇开张,长2.5毫米,3裂,裂片近等大或中裂片稍大,全缘。雄蕊4,前对较长,上升,只达裂片中部,几不超出花冠外,花药2室,室略叉开。花柱不超出雄蕊,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平顶。子房黄褐色,无毛。小坚果长圆形,长约1毫米,褐色,无毛。
分布范围
生长环境
生于石灰岩山坡或向阳草坡上,开旷草地等处,海拔2000-2550米。模式标本采自尼泊尔。
主要价值
【性味】辛,温。①《滇南本草》:"性大温,微辛。" ②《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性温,味微苦,有姜味。"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温中除湿。用于感冒咳嗽,胃痛,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疝气痛,预防痢疾。
【选方】①治胃气,面寒疼痛: 姜味草为末。热酒服。(《滇南本草》)
【用法用量】 3~5钱。
参考文献
- ↑ 它是野草,也是香料史上最特别的存在,近百种植物被冠以同一名称,冰雪冬鸣88, 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