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夹沙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夹沙糕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江米夹沙糕,又称夹沙凉糕是江西南昌地区传统糕类食品 ,原料配方 江米500克 豆沙150克 白糖150克 大油50克 香油25克 青红丝15克,产品特点 颜色油润光亮,红绿相映,甜、软、粘、糯、香。

基本内容

中文名:夹沙糕

主要原料:江米豆沙白糖香油

产地:江西南昌

别称:夹沙凉糕

制作方法

1.将江米陶法泥沙洗净,放入冷水中浸3小时,捞入垫好布的笼内蒸1小时左右。在蒸的过程中可揭盖浇1~2次水,使米饭蒸透蒸熟,软硬合适。然后取出倒入盆内,加入大油、白糖拌匀,搅拌出粘性。

2.案板上抹香油,将江米饭的一半放在案上用手压成1厘米厚的长方片。

3.将豆沙均匀地抹在上面,再将余下的江米饭用手压成1厘米厚的长方片,整齐地压在豆沙馅上,再在表面撒上青红丝,待冷却后切成长方块即成。

方言

“夹沙糕”是一个典型的南昌方言词汇,也可称作“夹沙膏”“夹石糕”、“夹生糕”、“夹石膏”,或者简称为“夹”,用来比喻性情乖僻,心理扭曲,说话办事不合情理,特惹别人嫌的人,而且专指女人。其意思和其他的方言中的“十三点”、“三八”、“八婆”类似,是骂人的话。

从字面理解可以看出,“夹”是介于聪明与笨之间,指那些说聪明有点傻,说傻又不笨的女人。

骂人不一定要用污言秽语,用“夹沙糕”骂人虽然不带脏字,但“杀伤力”却不小,对女人而言,被骂作“夹沙糕”,几近于是受“恶毒攻击”了。

“夹沙糕”这个词怎么来的呢?说起来,这个词还真是源远流长。这倒不是说它历史的久远,它的历史不长,在南昌话中出现最多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讲它“源远”,是因为它起源于距南昌几千里之遥的东北,起源于和赣语似乎毫不相干的满语;讲它“流长”,是因为它由北至南经历了长期辗转流传,不断异化演变。

也许你会觉得我说得太没谱了吧?“夹沙糕”是南昌地道的“土特产”,如何能与满语扯得上边?若论“萨其玛”还差不多,它倒是从满语来的,但“夹沙糕”可不像“萨其玛”一样是可食的糕点呀?

满语中有一个词,其音为gese,意思是特殊、与众不同。用它来形容人时,一般指人的性情古怪特别,心理性格有缺陷,待人接物差劲,人缘儿不好。

这种不讨人喜欢的人,不独满族中有,汉族中也有。而汉语中缺乏专门形容这种性格的词,单用“怪僻”、“尖钻”、“别扭”来形容都不准确妥帖。与满人接触较多的东北、天津、北京等地的汉人干脆借用满语gese来形容这种性格,直接就念成gese。

口头上gese、gese讲多了,成为常用词,有时难免要使用于书面。满语的gese写成汉字怎么写呢?照着音写呗,于是有的写成“格色”,有的写成“各色”,有的写成“格涩”,还有的简写成 “格”。尽管是音译,不能讲谁对谁不对,但也有翻译得高明不高明之分。显然,译成“格涩”,是很高明的译法,符合翻译界追求的“信达雅”的标准。“格”字有阻碍、阻隔之意,“涩”字有滞涩、酸涩之意,均蕴涵gese的词义。翻译成“格色”、“各色”就略逊一筹,因为gese的词义完全不关“色”的什么事。所以,通行的是“格涩”一词,并收入了《现代汉语词典》。在文学作品中也时有出现,如长篇小说《人情》中有“我瞧你这人挺实称,所以想给你提个醒,子清他们这家子人的底细我最清楚不过了,一句话:格涩。你那老婆婆全村出了名的刁,见了凡人不接语,出口就歪人。”曹禺的话剧《日出》中的对白也出现过“格涩”一词。

“格涩”从满语而来,这不是我的猜测,上网输入“格涩”搜索一下,立即可以得到许多材料证实。

满语的gese 由北向南逐渐流传,在南京一带也使用开来。同样由于有音无字,南京人也进行了音译,不过将该词翻译成了另外一个版本——“夹生”。在南京方言中,“夹生”与“格涩”同音。南京话形容人“夹生”和天津话形容人“格涩”是完全相同的意思。南京人将该词翻译成“夹生”,也翻译得很出色。“夹生”的人,非傻非蠢但又不通情理,非狡非诈但又不可与交。这种人虽不可恨,但却可嫌。如同半生半熟之物,虽不足弃,但又难以下咽。

“gese ”成为“夹生”之后,继续向南流传到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在这些地区的方言中,“夹生”或者“夹”都在口语中使用,词义保持着和“格涩”一致。

“夹生”流传到南昌,又进行了一点演变。“夹生”、“格涩”都是作为形容词使用,例如:这个人太夹生、这个人有些格涩。如果要给有“夹生”毛病的人一种特征性代称,那就要将“夹生”变成名词才行。怎么将形容词改造成名词呢?“傻”是形容词,加上“瓜”就变成了名词“傻瓜”;“笨”是形容词,加上“蛋”就变成了名词“笨蛋”。南昌人可能就是沿着这个思路,在“夹生”后面加上一个“糕”,将“夹生”变成了名词“夹生糕”。其后由于口头使用时读音上的差异,又异化成了“夹沙糕”、“夹石糕”之类。

可见,说“夹沙糕”源远流长,并非虚言。以北陲满族的“gese”为原料,在京津加工成汉族品牌的“格涩”,再经南京调制成带南方风味的“夹生”,历尽“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寒凝暑蒸,终于在南昌酿成一块涩口硌牙的“夹沙糕”。[1]

参考文献

  1. 夹沙糕豆果美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