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埔墟 |
---|
|
大埔墟(英语:Tai Po Market)是香港历史悠久的墟市;大埔旧墟(英语:Tai Po Old Market),则是香港现已消失的墟市,两者都是位于新界大埔。现时大埔旧墟(位于林村河以北,汀角路以西,大埔旧墟天后宫附近一带地方)已完全成为住宅区,墟市已经消失。大埔墟(位于林村河以南,广福道两旁)则仍然有墟市富善街(原称太和市,以文武二帝庙为中心)。由于大埔旧墟墟市消失,却仍留其名,因此一般人会将大埔旧墟与大埔墟混为一谈,实际是两个不同的地方。[1]
名称辨析:“大埔墟”、“大埔旧墟”与“太和市”
在近一百年来,“大埔墟”和“太和”的名称涵义发生过重大变化。“大埔墟”一名最早是指始于明代由龙跃头邓氏于林村河以北建立的墟市。清末以泰亨文氏为首的七个非邓氏村落于林村河南岸现富善街一带建立名为“太和市”的新墟市,与林村河北岸的“大埔墟”分庭抗礼。由于太和市享有较优越的地理位置,乡民逐渐将太和市视为大埔的墟市代表,并以“大埔墟”去称呼太和市,而原来的林村河北岸邓氏大埔墟则被改称为“大埔旧墟”。
1911年九广铁路通车,殖民政府在太和市附近修筑车站,并命名为“大埔墟站”,进一步确立了太和市享有“大埔墟”之名的地位。到了20世纪后半叶,大埔旧墟完全消亡并重建为现代化住宅区,大埔剩下一个墟市,太和市正式继承并使用“大埔墟”之名。
1980年代初期,政府于林村河北岸、大埔头以南的田野建立大型公共屋邨,并采用“太和市”之名将该屋邨命名为“太和邨”以保存地区文化和历史,同时让九广铁路在经过太和邨的路段增设车站,依照屋邨名字命名为“太和站”,此举造成大量不熟悉大埔历史的区外市民误以为太和邨是太和市的“原址”,并将太和邨一带称为“太和”,成为通俗习惯地名,时至今日在香港提到“太和”必然是指“太和邨”,也再没有人使用“太和市”之名去称呼林村河南岸的墟市。与此同时,当大埔新填海区一带的现代化商住建筑落成后,林村河南岸原称为“太和市”的墟市建筑便显得相形破旧,导致很多区外市民,乃至1980年代后出生或迁入的大埔居民都误以为林村河南岸的大埔墟就是“大埔旧墟”,更不知道林村河北岸原来曾有一个更古老的墟市。林村河北岸有一条“旧墟直街”,便可略知“大埔旧墟”的历史位置。
历史
大埔旧墟
大步墟,即今大埔旧墟,建立源于新界五大氏族之首——邓族。北宋期间,邓族的先祖由中国大陆迁至锦田定居。后来因为族群人口增加,除了大埔头,还分迁到元朗屏山、厦村、屯门紫田村、粉岭龙跃头、沙头角莱洞及大屿山塘福等多个聚居地,势力显赫。
1595年(明万历廿三年),龙跃头邓氏在林村河以北一带的地方(即现在大埔旧墟附近)建立“孝子邓师孟祠”(通称“邓孝子祠”,现已不存)。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邓氏族人向新安知县申请在“邓孝子祠”旁建墟,名义上利用该墟收入续祠的香火之用(当时以商业谋利,常以此作名目)。该墟取名大步墟(大埔墟),位置大概于汀角路天后庙附近。当时大步墟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是九龙城和深圳墟之间的交通要道,再加上拥有面临大步海(现称吐露港)这渔港,所以成为一个优良的经商地。大埔成为区内水上交通枢纽,有客船来往多个地点,甚至远至潮州及汕头。
因此邻近地区的居民亦想在大步墟开设商铺,但屡遭邓氏反对。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新安知县裁定大步墟为邓氏税地,他族不能在墟内建铺,纠纷才暂时结束。记载上述邓氏与泰亨文氏为争夺大埔墟(旧墟)的墟市权力,历史现存有〈大埔示谕〉石碑:“钦加同知衔,署理新安县事,候补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邓,为出不晓谕事,现据职监邓履中等呈称﹐伊祖于万历年间,在大埔建立孝子邓师孟祠。至康熙十一年,伊祖邓祥与邓天章恳承大埔税地、复在孝子祠侧立墟、起铺招贾营生,将该墟出息为孝子粮祀之用。迨嘉庆年间,文元著在文屋村越界起铺,经伊祖禀控前县,断结勒石,嗣后各管各业,文姓只可起做房屋,不得起铺招客。兹因同治十二年,风飓大作,文屋村冲为平地。
文姓现欲立墟、起铺招商等议。忖大埔一墟,为孝子粮祀而立,若文姓起铺,将来彼兴此衰,粮祀从何支。叩乞出示立案等情到县。据此,除批揭示外,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该处军民人等知悉,尔等须知大埔墟原系邓姓税地,而墟中出息为子粮祀之需。倘有恃强违抗,本县定即差拘讯究。各宜凛遵。切速,特示。光绪十八年五月十四日示。告示。宝贴大埔晓谕”
现时大埔旧墟墟市已经消失,发展为住宅区,区内屋苑主要兴建在1990年代,是大埔新市镇较后期的私人屋苑集中地。惟保留大埔旧墟天后宫,成为大埔旧墟的遗留痕迹,现存内街“旧墟直街”更保留旧墟的地名,从这些线索都可略知旧墟过去之地理位置。区内主要屋苑和住宅大厦有:太和中心、翠怡花园、翠林阁、富善花园、美菱居、富莱花园、荣晖花园、荣明花园、丽和阁、美丰花园、荣丽苑、美新大厦、美利大厦、粤发大厦、富昌阁、安乐楼、华安楼。
大埔墟(太和市)
在邻近地区当中,大埔以北的泰亨文氏族群也曾计划在大步墟建屋及开设商铺,当然也屡遭邓氏的阻挠。文氏亦乃新界五大氏族,明初分别在大埔泰亨和元朗新田一带定居。为了跟大步墟抗衡,文氏在1892年联合附近七个非邓氏的村落,组成大埔七约(泰亨约、林村约、翕和约、集和约、樟树滩约、汀角约、粉岭约),在隔河另设太和市,即今富善街。同年横跨林村河的广福桥落成,并以此为界,大大改善了大埔的陆路交通。
大埔七约兴建广福桥以后,掌握大埔的交通主导权,而太和市的实力渐渐凌驾大埔墟之上。1913年于太和市落成的大埔墟火车站(现香港铁路博物馆),更加速太和市的发展。由于太和市已逐渐取代大埔墟的地位,所以太和市后来被通俗习惯地称为大埔墟,而原来的大埔墟则改称为大埔旧墟。1913年所建的火车站,服务七十年后,于1983年关闭。[2]
2014年民建联获香港建造商会研究基金拨款,研究如何活化联和墟、大埔墟和石湖墟。民建联认为为了配合新界东北发展计划,原墟市亦各有文化特色,既需要保育,亦需要注入新的元素。在香港大学建筑学院的协助下,研究团队举办多场地区工作坊,谘询居民、商户及学生等意见。最终建议在大埔墟广福桥旁建一座人车两用桥梁,以加强新旧区联系,建议获得有关部门接纳[3]。
区内名胜
大埔墟:香港铁路博物馆(旧大埔墟火车站)、文武二帝庙、旧北区理民府
影片
参考文献
- ↑ 香港【大埔墟街市】港式点心、鸡同鸭讲拍摄地,lovefood
- ↑ Template:Cite newspaper
- ↑ 活化三区墟市 打造特色景点《东方日报》 2014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