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瑪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哈瑪星原是"濱線"的日文發音,本來是指從高雄港車站延伸至湊町漁場(鼓山漁市場)的濱海鐵路,現在是鹽埕區西邊的南鼓山地區俗稱,包含日治時期的壽町、新濱町、湊町等地,是當時高雄最繁華的地區,因應明治41年(1908年)的打狗港第一期築港計劃衍生出的打狗市街計劃,用港口挖深後的廢土填平這塊原是沙洲林立的海濱,是當時高雄首次實施的都市計劃,隨後第二期築港計劃,填平鹽埕區所有鹽田,瀨南鹽場成為歷史名詞,這些建設都也大大影響鹽埕、南鼓山、旗津、苓雅寮與高雄港未來的發展。[1]
簡介
高雄南鼓山地區的哈瑪星,原為海埔地,日本人以填海造陸方式新建了壽町、新濱町、湊町等新生地,並建了兩條濱海鐵路以運送魚貨,日人稱為濱線(Hamasen),因而名為「哈瑪星」。
在高雄的城市發展史上,哈瑪星擁有許多「高雄第一」的紀錄。它是高雄市最早的行政中心:1920年日本人將打狗(高雄)設為郡,郡役所即設於此;1924年高雄設市,市役所也設在此。哈瑪星也擁有高雄第一座現代化整齊的街道,區內擁有現代化的新式碼頭、鐵路、停車場;亦是高雄最先使用自來水、電力、電燈、電話的社區。高雄第一座小學(今鼓山國小)和第一所現代化市場(今鼓山市場),也都位於此。
二次戰後,國民政府重建在大戰中被美軍轟炸毀壞的高雄港,並將高雄市漁會設址於哈瑪星,一度帶動外來移民和商家進駐。但隨著漁業資源枯竭、凋零,加上1984年漁會遷往前鎮,使得漁業起家的哈瑪星失去了經濟活動的舞台。漁業沒落後的哈瑪星輝煌不再,似乎僅成了通往西子灣的大型遊覽車進出通道,或是開車遊客前往旗津吃海產的停車場。社區內的主要幹道雖有許多遊覽車來回穿梭,留給哈瑪星人的卻只有擁擠的交通和廢氣,而少有在地消費。
2012年2月,高雄市政府新建工程處在網站上公告「鼓山廣三闢建工程」計畫案,準備將哈瑪星新濱老街的整排日式木造老屋拆除,興建為停車場。關心哈瑪星文史保存的一群文史工作者與在地居民在得知消息後,透過臉書串連成立「打狗文史再興會社」,並且發起集體行動,呼籲高雄市政府暫停此一計畫。因為彼時台北文林苑事件爭議正熱,高雄市政府於是在3月27日緊急召集各局處研商因應方案,決議暫緩拆除,朝保留歷史街廓的大方向,擬將該處街廓規劃為文化保存示範廣場。
新濱老街的拆除危機,似乎帶來哈瑪星社區重生的轉機。「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在抗爭之後正式立案成立,並且在新濱老街上由居民出借的老屋改裝成為辦公室,辦理各項文化演講、木工人才培訓等活動,每月第二個星期日,更定期舉辦新濱老街市集,逐漸累積各界對於哈瑪星文史價值的了解與重視。近一兩年來,高雄市政府積極推動發展「郵輪觀光」產業,緊鄰高雄港旁的哈瑪星社區,成為國外遊客下船後的遊覽路線之一,也成為哈瑪星再發展的另一推力。
因此,儘管哈瑪星在漁業沒落後經濟活動蕭條,但做為高雄現代化發展的起始地,以及緊鄰高雄港的港埠城市條件,這個老社區的文史與觀光價值有著無限潛力。然而,哈瑪星居民對於社區發展的想像和需求是什麼?什麼樣的觀光或經濟發展活動符合在地居民利益,同時能兼顧文史保存的進步價值?在哈瑪星再發展的重要時刻,我們希望藉由更多的討論,重新激盪在地居民的共識、認同與行動。本次願景工作坊將是這項嘗試的開始。
今日的哈瑪星行政區域涵蓋高雄市鼓山區的十個里:登山里、峰南里、麗興里、新民里、延平里、維生里、惠安里、壽山里、哨船頭里、桃源里,根據高雄市政府民政局103年的統計資料,居住戶數共計4532戶,人口共11331人。[2]
影片
參考文獻
- ↑ 哈瑪星傳奇:武德殿、打狗鐵道故事館、雄鎮北門、打狗英國領事館,背包客棧。
- ↑ 哈瑪星介紹,哈瑪星願景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