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迪(?~565年),臨川南城(今江西南城縣)人。南朝軍事將領。

  • 出身貧寒,有臂力,能挽強弩,弋獵為生。
  •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發動叛亂。梁武帝下詔討伐,各地紛紛響應。
  • 大寶元年(550年),迪宗人周續以討賊為名起兵。周迪召募鄉眾響應,跟隨周續作戰,勇冠三軍。
  • 承聖元年(552年),參與平定侯景之亂,拜壯武將軍、高州刺史,封臨汝縣侯,食邑五百戶。
  • 太平元年(556),拜使持節、散騎常侍、信威將軍、衡州刺史,領臨川內史。
  • 先後從平廣州蕭勃、新吳余孝頃和豫章熊曇朗,拜安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 天嘉六年(566),因長期游擊轉戰,給養不足,為臨川太守駱牙所殺。

基本信息

姓名    周迪  
民族    漢      
官職    安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出生地   臨川南城(今江西南城縣)
出生時間  不詳   
去世時間   565年 
所處時代   南北朝   
主要成就   平息侯景之亂    

外部鏈接

人物生平

周迪作戰勇敢,屢立戰功,所率部隊,紀律嚴明,體恤民情。而周續部下的許多將領是郡中豪族,平常驕逸擾民,周續稍加約束即大為不滿,彼此爭權奪利,終將周續殺掉推舉周迪為主。周迪顧忌自己出身低微,怕難以駕馭,轉而依附同族中有名望的周敷。憑藉周敷的信任和支持,周迪部隊不斷發展壯大。周敷駐臨川故郡(新郡治在南城),周迪據臨川工塘(今金溪石門鄉公塘),並在疏山設有屯兵所和訓練場。承聖元年(552),侯景之亂平息。梁元帝授周迪壯武將軍、高州(今廣東陽江縣西)刺史,封臨汝(今臨川市)縣侯,食邑五百戶。太平元年(556),周迪被授予使持節、散騎常侍、信威將軍、衡州刺史(今廣東浛光),領臨川內史。他為人質樸,與士卒同甘共苦。冬天短身布袍,夏天赤足,輕財好施,常周濟士卒和窮苦百姓,深得臨川郡百姓擁護。

尚書令陳霸先把持朝政,廣州刺史蕭勃深為不滿,於太平二年(557)二月起兵,出南康進逼豫章。陳霸先令周文育率部討伐,危難之際周迪助以糧餉,被封為振遠將軍,遷江州(今九江)刺史。陳永定二年(558),湘州(今湖北大悟縣東北)刺史王琳起兵反陳,並向東擴展。周迪亦想自據南川(贛江流域一帶),召集所屬南康(贛州)、宜春、安成(安福)、廬陵(吉安)、臨川、巴山(樂安公溪)、豫章、豫寧(武寧)八郡郡守結盟,揚言加入王琳部。陳霸先恐其有變,對周迪特別加以厚待。王琳兵至湓城(今九江),派李孝欽、樊猛等率兵徵集糧餉。五月,樊猛等與新吳(今奉新)洞主余孝頃會合,領兵二萬進逼工塘,並以洛城(今金溪滸灣洛城)為中心的八個鄉鎮用樹木築起柵欄圍逼周迪。七月,高州刺史黃法氍,吳興太守沈恪率部助周迪,周迪以周敷據臨川,截斷水路,大敗余孝頃部,以功加封平南將軍。

次年五月,豫章內史熊曇朗周文育反陳,響應王琳,周迪與周敷、黃法氍等率兵圍殲熊曇朗,熊敗逃巴山郡,被村民斬首。陳文帝封周迪為鎮南將軍。

周迪為陳朝的基業出力出糧,建立了不少功勞。但他顧戀家鄉根據地,沒有入朝晉見文帝。當文帝調他出鎮湓城,並要其子入朝待命時,周迪心中甚為不滿,暗中同素與王琳有勾結的縉州(今浙江金華)刺史留異、閩州(福建福州)刺史陳寶應聯絡。天嘉三年(562),陳文帝令江州刺史吳明徹都督眾軍與高州刺史黃法氍、豫章太守周敷共討周迪,不克。又令陳頊(後來的陳宣帝)為諸軍總督,再次攻打周迪。周迪寡不敵眾,於次年正月被擊潰,其妻兒被擒拿,隻身投奔晉安刺史陳寶應。陳寶應給予兵馬糧草資助,留異派其次子忠臣跟隨周迪。九月,南城、東興、永城(後二縣今屬黎川)三縣民眾重新響應周迪。十一月,文帝又命郢州(今湖北武漢)刺史章昭達為都督領兵征討。周迪為避其鋒芒,率部轉戰于山谷之中。臨川郡百姓感激周迪在侯景之亂期間保境安民之德,雖遭章部誅戮,始終沒有人肯提供周迪活動的消息。章昭達無計可施,轉而攻打陳寶應、留異。

天嘉五年(564),周迪聚合部下,攻打東興,收降鎮守東興的宣城太守錢肅,打敗吳州刺史陳洋,殺虔化侯陳沙、陳留(今安徽廣德)太守張遂,兵威大振。陳文帝再派都督程靈洗率兵鎮壓,周迪不敵,與十餘人重新進入山谷。天嘉六年(566)七月,因長期轉戰于山谷之中,生活異常艱苦,派人下山到集市交易。因腳痛歇息在老鄉家中,遭人告發,臨川太守駱牙將其抓獲,逼其帶領官軍潛入山中,誘使周迪外出打獵,趁機將其殺死。 周迪死後,南城百姓為了紀念這位將軍,在當地建「周王廟」進行祭祀,「臨川人皆德之,後至建廟。」(清同治《金谿縣志》「軼事卷」

史籍記載

  • 《陳書·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九周迪傳》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