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吹雪型驱逐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吹雪型驱逐舰
图片来自华人百科

吹雪型驱逐舰(吹雪型駆逐舰)是大日本帝国海军(以下为日本海军)在华盛顿海军条约[1] 的限制底下所建造的舰队型驱逐舰

在计划时期被称为特型驱逐舰(とくがたくちくかん),源于1924年在舰政本部内设立的“特型驱逐舰对策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立目的是要满足舰政本部就“新型驱逐舰”的各种苛刻要求。

于日本海军的公文中统一为吹雪型驱逐舰。在首制舰(Name Ship)“吹雪”沉没后,舰型名称改订为白雪型驱逐舰,后来再改为初雪型驱逐舰

概要

根据华盛顿条约,日本海军虽然被限制建造战舰等的大型舰,但由于补助舰艇不受条约限制的关系,因而提出了强化其整备的方针,而借此而被建造的新型驱逐舰即为吹雪型。

由于拥有二段式甲板及追求凌波性能的船形并具良好的航海性能、并将已往常用的露天式的舰桥更改为密闭式从而改善了居住性,更拥有相对于排水量的重武装(炮塔式12.7厘米联装炮3座、于舰中心搭载9射线的61厘米鱼雷并配备预备鱼雷),所以吹雪型出现后,对当时各海军列强的驱逐舰带来了很大冲击。

虽然在日美开战时吹雪型已被看成旧式舰并没有装备氧气鱼雷,但是在太平洋战争中仍为水雷战队的主力,也在航空母舰护卫、输送船团护卫等任务上活跃,亦因此在战争中损害甚大,在建成的24艘当中,到终战时仍然幸存仅为绫波型的“潮”与晓型的“响”2艘。

沿革

华盛顿条约与睦月型驱逐舰

基于华盛顿条约,对各国就主力舰航空母舰的拥有比率(英5:美5:日3)及巡洋舰的建造(排水量10000吨以下・搭载炮重巡为8吋、轻巡6.1吋以下)受到限制。而日本海军在此之前,一直将预算使用在八八舰队计划,为有余裕底下才能对中型为一等、小型为二等这两系统驱逐舰进行建造。但是,因缔结了条约的关系就不能不缩少对主力舰建造的规模,为了弥补与英美海军之间的差距,就此将整备与强化轻巡洋舰以下并不受条约限制的补助舰艇作为方针并视为活路。而驱逐舰就沿著这个方针,在修正计划后且没有预算限制的束缚下,开始著用手对峯风型驱逐舰的扩大型睦月型驱逐舰的建造。

新型驱逐舰

睦月型驱逐舰在当时为高性能且重武装的舰只(速度37.3节、以14节能续航4000浬、兵装为61厘米三联装鱼雷发射管2座共6射线及12厘米单装炮四座),不过军令部的需求远高于此,希望能拥有速度37节、12.7厘米炮6门、9射线的61厘米鱼雷发射管。该要求最后由藤本喜久雄造船大佐(当时)实现。为了能达到要求,藤本参考了轻巡洋舰夕张”的手法,并积极采用新技术(半自动电弧焊等新式的电焊)借此尝试将舰只彻底轻量化,而后部主炮更使用了背负型的关系,将基准排水量控制在1700吨以下,成功设计了大体乎合军令部所要求的驱逐舰(实际上较图纸数据为重)。设有篷盖的舰桥、装上防盾的炮塔在日后成为日本海军驱逐舰的基本形态,这些特征均能在吹雪型上找到。吹雪型于内外也给人很强的印象,特型驱逐舰这个以海军的分类为依据的名称亦相当有名。另外使用多种轻合金亦为初期的特徴,不过当时的铝合金的抗盐性很差,后来因出现严重腐蚀而中止使用。

另外,虽然在睦月型之后的日本海军驱逐舰上都搭载了61厘米鱼雷发射管,但是吹雪型所发射的,并不是日本海军的鱼雷当中闻名世界的九三式鱼雷。到吹雪型之后的初春型为止是使用九〇式空气鱼雷。真正能够搭载氧气鱼雷的是白露型以后的驱逐舰。此外,鱼雷发射管的初期型式并没有防盾,是在后来才加装。

形式

由于吹雪型的建造期间长,因此被分为多个种类。在分类上主要为两个方式,第一种是基于搭载炮分为3类(+1类);而第二种则将“吹雪”到“潮”分为1类,再将改良了引擎的“晓”以后共4艘分为另一类共2种类。本条目所使用的分类方式为前者。不过在日本海军的舰艇类别等级表上将全部舰只统一为“吹雪型驱逐舰/白雪型驱逐舰/初雪型驱逐舰”。

  • 吹雪型(I型)
根据大正12年度计划而建造的10艘初期型。只有该10艘采用称为A型的12.7厘米联装炮塔。该型的最终舰“浦波”,因其船体与后述的II型为同型但搭载A型炮的关系,有时被当作改吹雪型(改Ⅰ型)并分为另一类。
  • I型改(浦波)
吹雪型10番舰浦波,与后述绫波型的船体为同形但搭载A型炮,这实为吹雪型与绫波型的折衷形态。因此有时被称为I型改(或改I型)。本来预定作为绫波型竣工,但当时正值日内瓦海军裁军会议,在会议开始后便立即快速赶工,并早了半年完成。因此与配备新型炮(B型炮)的时间无法配合,在竣工时只能搭载一直使用的A型炮。
  • 绫波型(II型)
根据昭和2年度而建造,“绫波”至“潮”为止的10艘。相较于吹雪型其舰桥构造物被大型化,而为防止锅炉室吸气口在极端天气(如暴风雨)下错误吸入海水令引擎故障,因此将其形状由烟管型改成碗型(后来成为日本海军驱逐舰的标准)。其次,将搭载的主炮,由吹雪型一直使用仰角为40度的A型,更改为加大至75度的B型炮塔。另外,由于“胧”、“曙”、“涟”、“潮”4舰的烟囱高度较其他绫波型为低矮,所以该4舰有时被区分为IIA型。
  • 晓型(III型)
为了加强机能而将舰桥大型化,随著主引擎的马力增大及空气预热机的使用,只需要3座锅炉就能达到像绫波型4座的效果,一号烟囱亦因此缩小,成为了外观上显著的特征。就以上各种的改良,提升了航行性能与加长续航距离,不过减少了1个锅炉(约50吨)就代表吃水线下的重量变轻,再加上先前所述为了充实各种指挥装置而将舰桥大型化等,导致舰只的重心变高、复原性下降,并成为发生第四舰队事件的其中一个原因。另外,晓型为最先在鱼雷发射管加上防盾并成为标准装备。在第四舰队事件后进行了大幅改装,包括舰桥小型化、更改鱼雷发射管位置等,亦为在事件前后舰容变化得最大的特型驱逐舰。

兵装

主炮

50倍径三年式127毫米炮 为日本海军駆逐舰所搭载最初的12.7厘米炮。除了使用高角炮作为主兵装的秋月型驱逐舰(乙型)、松型驱逐舰(丁型・改丁型)外,由吹雪型开始成为了日本驱逐舰的标准炮。

吹雪型各舰如前文所述吹雪型(Ⅰ型)是使用A型联装炮架,之后为B型联装炮架并以3座6门配置搭载。从现存的相片中可以看到在友鹤事件第四舰队事件后所进行的改装工程,将B型炮的炮盾修改成接近C型炮的形态,甚至直接更换炮塔。

另外在大战期间为了增强对空火力而将2号炮拆除并装上对空机枪。这些工程为在1943年(昭和18年)秋开始到翌年进行。

鱼雷

十二年式三联装鱼雷发射管 日本的驱逐舰从睦月型开始搭载61厘米鱼雷,同时3联装鱼雷发射管也是最初采用。吹雪型虽然亦继续使用61厘米3联装鱼雷発射管(正式名称为一二年式六一糎三联装水上发射管),但是一共搭载了3座(9射线),射线数为睦月型的1.5倍。虽然在这时还未曾搭载次发装填装置,但吹雪型共9射线的射线数仅为次于“岛风”(15射线)。

初次在鱼雷发射管上装备防盾的吹雪型,为绫波型的“敷波”。该防盾在极端天气时对于发射管的操作而言有很大的增强效果。各舰在后来的改善工程中亦加装该装备。到了晓型后更成为标准装备,而吹雪型以前的驱逐舰亦陆续装备。试制的防盾由于使用杜拉铝的关系很快就被海水侵蚀,因此各舰所装备的盾为钢制,厚度3毫米。

当初为搭载18枚八年式鱼雷,后来改为九〇式鱼雷(由12枚到18枚不等,视乎舰只而有所不同)。换装上九三式鱼雷(氧气鱼雷)为在1943年(昭和18年),但尚有一部分舰只仍未装备。

机枪

在当初曾计划搭载2挺毘式40毫米单装机枪但未能实现,最后在吹雪型(Ⅰ型)装备的为2挺留式7.7毫米单装机枪。而绫波型、晓型则再加上2挺毘式12毫米单装机枪(其口径正确为12.7毫米)以作增强。

由于以上装备在大战中的对空战斗中完全不敷应用,所以于1943年(昭和18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增强。而吹雪型的配置为

  • 拆除2号主炮并安装2座25毫米3联装机枪
  • 舰桥前设置机枪台并设置1座25毫米联装机枪
  • 于2号、3号鱼雷发射管之间加上机枪台并设置2座25毫米3联装机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