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李欣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听雨》是中国当代作家李欣柯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听雨
现在的生活似乎越来越精准化,就像这场雨一样,可以精确到几点降临,再也享受不到小时候“看云猜天气”的兴奋了。望着雨水顷刻而下、急促而又猛烈,感觉水泥地还没来得及拥有,就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远去,就连挽留的机会都没有给,正如成长中的我们右手拥有、左手失去。
听着风夹带着雨,敲打窗户啪啪作响,望着远处微弱路灯下的点点涟漪,思绪不禁回到了过去。
依旧是下雨天,时不时还会听到雷声,通常这时候母亲不会再下地干农活,会在家给我们做好吃的。一想到这些,即便跑在雨中泥泞的小路上,也没有片刻恼火。而每每这时,邻居家的小孩也会欢快地来到我家,母亲对他们也从不吝啬。正是母亲待人宽厚,从我记事起,家里串门的街坊邻居就没少过。不管是和母亲年纪相仿的、还是比她年长的,都喜欢来家里坐一坐、聊一聊,那时的小院总是填满了他们的欢声笑语。小时候并不懂这份感情,还埋怨母亲把原本就不富裕的东西分给别人,母亲知道我的心思后便对我说道,“远亲不如近邻,事事有来才能有往”。
当时并不理解母亲的意思,只是感觉她在敷衍我。现在想来,一个短短的胡同里住了三、五人家。每到吃饭的时候,他们纷纷拿着碗筷凑到一起,吃着彼此的食物、说着各自的见闻,笑着、闹着、打趣着而后散开。四季轮回,不论是农忙还是农闲,他们都相互照应着彼此的生活,从一顿饭、一碗茶到一次帮衬、一次分担,无一不在时间的年轮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岁月无言却保留了最珍贵的东西,在母亲那里我体会到了相处的奥秘。它就像这涓涓细流般既要经得住夏日的繁华、又要守得住冬日的寂寥。只有这样即便经历过无数的洗礼,它也会清澈如初。正如这场雨,只有慢慢渗透到土地深层才能滋养万物,而万物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滋养才可以不断地更替与延续。
母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村妇女、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她坚信只要把地里面的农活干好、庄稼有个好收成,生活就有了指望,只要一想到这里,她就会干劲十足。还记得小时候,她曾告诉我,“旁边地里的伯伯说她干活不要命,那么热的天紧赶慢赶都没有赶上她的干活进度。”小时候听到这个总会感觉母亲很厉害,现在回想起来却不由得心疼母亲,炎炎烈日、无数次汗水浸透了衣裳,于天地间她是如此的渺小,却硬是用弱小的肩膀为我们扛起了一片天地。在那里,母亲希望我们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见识更大的世界、活成更好的样子……
直面生活后,有的人选择屈服、有的人选择改变,而支撑母亲坚持改变的就是她的这一念想。正是因为这个念想,支撑着她耕种在无垠的田间、休憩在无数的车站、适应着陌生的城市……
小时候母亲的行囊就是一个塑料袋,它总是放置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但是,每当母亲要去异地打工时,它又显得如此的沉重与庞大。母亲不管到了哪儿安顿好之后总会给我们联系,说着她一切都好、要我们安心学习诸如此类的话。奈何当时年幼感受不到母亲的辛苦,只是敷衍着她。直到长大了才明白,那是母亲在经历过生活的艰辛之后,想在我们这里找回生活的慰藉。独自异乡的凄苦,仿佛只有伴她的行囊才能将她安抚。然而,父母这鲜为人知的付出,却仅仅是想多一份养活我们的底气。
母亲常说,把我们养大成人就是他们的责任。是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有一代人的传承,我们生在黄土地、长在田地间,每一步成长,都是站在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脊梁之上!在那里我们找不到太多隆重的场面,就好似这场雨一样平淡无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会慢慢发现许多难能可贵的痕迹:那时的打麦场尽管骄阳似火,但是,每次在上面赤脚奔跑却是无比的快乐;那时的书包尽管大多是布口袋,但是,每个针线都记录着母亲对孩子美好的期待;那时的口袋里尽管没有零钱,但是,每次交学费父亲从来不会面露难色……
平淡的记忆如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而,淡淡的茶香唯有泡茶人才能嗅出它的浓郁。突然一阵风吹来茶香随风而去,思绪也从记忆中被拉回。此时,雨已停了,空气里满是花与草的芬芳,地面上满是花与叶的交织,窗户上还挂着一串雨滴,它们顺势而下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泥土中;树木花草无不摇曳着、满怀欣喜地享受着滋养,它们抖落往日的尘土,个个焕发新绿。望着眼前的一切,不知道这场雨会不会也降落到儿时的小院,院子里的花草是不是也如它们般欢快无比……
看似匆忙的雨,好像错过了很多美好的契机,殊不知在它降落之时就带上了所有的好运气与万物相遇。时光飞逝,过往就像这场雨一样只可追忆,就像我们的父辈,他们也曾将青春抛洒在这片热土上,时光的年轮也将他们深深记忆。或许我们永远也体会不到他们的“匆忙”,但,他们却似这雨水般毫无保留地将我们滋养……[1]
作者简介
李欣柯,山东菏泽人,热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