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冰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冰组在赵冰教授带领下一直从事分子组装体的光谱学(拉曼、红外、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的研究。已经完成的科研项目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教育部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子课题,吉林省科委基金,吉林省基金1项。自2001年以来已在国内外杂志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90多篇(其中SCI论文77篇),近五年发表的论文被SCI他引122次,被国内论文引用37次。

机构简介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1978年由唐敖庆院士创建的“吉林大学结构化学研究室”,1991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分子光谱与分子结构教育部开放研究实验室”,2001年更名为“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6年申请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2010年通过验收。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科院院士段雪教授,实验室主任为孙俊奇教授。

应用方向

分子组装体 SERS 分子光谱

研究成果

实验室结合国家需求和现有条件,定位于基础研究, 研究成果向高新技术辐射。围绕超分子化学发展方向和趋势,实验室侧重在合成新的组装材料,发展新的组装方法。实验室从复杂超分子体系的研究入手,开发超分子组装体的光电和生物功能,注重自组装和自组装过程的研究,确立了“超分子组装过程与机制”、“超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生物与医用超分子材料”、“可持续发展超分子材料”和“超分子识别与传感材料”为主要研究方向。实验室作为国家级创新研究平台,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并取得了瞩目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项,并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引智基地。近五年实验室发表论文1402篇,授权专利131项(含美国专利2项)。

研究队伍

实验室依托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四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汇聚了一批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现有固定人员85人,其中研究人员70人,技术人员11人,管理人员4人。研究队伍中包括中科院院士3名(含双聘院士2名),特聘领军人才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6名,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入选者1名,国家万人计划[2]入选者4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8名。

仪器设备

实验室拥有10000平方米的实验基地和总价值2.13亿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包括完整的谱学表征、表面测量及成像、器件制备成套设备、电及热测量装置,500 MHz 核磁共振谱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单晶衍射仪、透射电镜、紫外光电子能谱仪、原子力显微镜、冷冻电镜、飞秒超快光谱系统、相干反斯托克斯散射成像系统等,已具备的良好运行条件,促进了实验室以开放课题等形式对国内外开放。

现有40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在室内工作。将继续努力以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创新性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高起点超分子化学研究人才和带头人,使实验室成为重要的研究基地、学术交流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为科学技术发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