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枫信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古建筑》是中国当代作家枫信子的散文。
作品欣赏
古建筑
古建筑总是与文化一脉相连。师善堂后曾是国立西南交通大学的旧址。七七事变后,为躲避战火,西南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于1938年5月23日搬迁至杨家滩办学,当时有学生420人。将佩兰堂(刘鸿年府邸)、师善堂(刘连捷府邸)、存厚堂(刘岳晙府邸)和存养堂(刘岳昭府邸)四栋古建筑作为教学和生活用房,时任院长茅以升。隐隐约约间,仿佛时光倒流,一步踏入莘莘学子课堂,耳畔传来琅琅的读书声。
从师善堂出来,发现无论是哪个堂,这些名将古宅大多是绵密曲折,好似迷宫,这或许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意象所生,于微小处见精神。古人将房屋营造出这样幽深的玄机,便是把文化与信仰都蕴含其中了。
说到文化,总是一言难尽啊。面对杨家滩故居群,又怎么能绕得开文化呢?
杨家滩这种大面积文化古建筑,确实不多见。也由此窥探当时湘军的风光。湘军现象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与偶然因素。但与其耕读传家的家风族风、深明忠义、奋发进取人文精神无疑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杨家滩人自宋大规模迁入后,皆以血缘为纽带、以始祖定居地为中心,聚族群居。家族宗规森严,邻里相爱互敬、宗族重视树德育人,承传中华文明之礼仪,这才造就了“深明忠义、人伦之理、爱国爱家、敢以生死赴国难”的杨家滩湘军精神。其实,这就是对中华精神的传承和对湖湘文化内涵的生动阐述。
当时杨家滩的名门望族十分注重家风家教,他们大都有“家族的隆替在于人才,人才的盛衰在于教育”这样的共识,所以才会诞生刘腾鸿、刘腾鹤、刘连捷、刘岳昭、刘岳骏等湘军名将。在刘氏家族的《传经家熟序》对教育的目的就是这么阐述的:“一以扶接名教,一以培植人才。”所言“扶掖名教”,自是崇尚儒道,“以明人伦,兴教化”。“培植人才”,则是“储庙婉才,作圭璋器,为国争光,为族争色。”储庙廊才就是储备国家栋梁之材;作圭璋器就是使之成为治国良器之意。可以确定,从久远的岁月深处到现在,文化正经历一代一代人反复努力,培养,呵护和传承。
还有几处名将故居,我们没再前往了。据说,已在开始对其修缮。遥遥地打量故居群,尽管残败但仍是一座绝无仅有的清代建筑群,杨家滩使它恢宏地耸立,也使它废败,其实也就是一部湘军兴衰史,它的衰败缘于风云变幻、时局政乱。历史就是一段时间,时间纵贯古今,朝向未来,无始无终。
作者简介
枫信子,中国散文网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