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千佛閣位於山東舊平度城關東關街的最東端,一向以氣勢雄偉、造型俊美為遊人所嘆賞。昔年,它是兀立在關廂之外,雄踞於通衢之上,所以登臨者留下了「霄漢懸飛閣,諸天一徑通」,「朱欄凌樹出,碧瓦與雲齊」,「大野含風遠,孤城落日低」等佳句。這裡最盛行的元宵節燈,風格最為獨特,這裡不用大型豪華的燈,獻給佛福的千盞明燈是由用麵團精心製作而成。
中文名:千佛閣
地 點:山東舊平度城關東關街的最東端
建立時間:唐大曆三年(768)
評 價:浙江第一閣
簡介
千佛閣在海鹽武原鎮天寧寺路。此地昔有天寧永祚禪寺,傳系建於漢。1980年拆除天寧寺大雄寶殿、金剛殿,僅存千佛閣及鎮海塔塔身。千佛閣始建於唐大曆三年(768),元末毀。明初,梵琦禪師發宏願重建寶閣,並銅鑄千佛供奉[1] 。後佛閣屢圯屢修。1984年重行修復。閣面闊27.5米,進深17米,高23米,兩層,重檐斗拱,木雕彩繪。陳從周教授譽為「浙江第一閣」。
海鹽為佛教傳入嘉興市境最早之地,三國·吳赤烏四年(241),西域康僧會從海道來澉浦,在今六里鄉茶院村創建金粟寺,為江南最古佛寺。繼金粟寺之後,又有法喜寺、資聖寺等著名叢林。佛教影響到民間,有為賧佛、禳災、結婚時演唱的「海鹽騷子」。澉浦方言中雜有梵語,即古印度語。
歷經滄桑
相傳天寧寺創於漢朝,初名「禪悅院」。唐朝宗大曆三年(768年)建千佛大寶閣。北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敕賜「天寧永祚禪寺」匾額。南宋光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僧長溪創建山門殿和寶塔,寧宗嘉定二年(1209年)僧永模建圓通殿。元世祖至元二年(1336年)僧梵琦(字楚石)募緣建鎮海塔。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佛閣、法堂及方丈室。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建西方殿和鐘樓、輪藏及廊廡。神宗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請來《大藏經》計6714卷。洪武三年(1370年)高僧梵琦大師被詔徵,賜號「佛日普照慧辯禪師」,著有《楚石語錄》,作《懷淨土詩》傳於世。源瀚大師,字覺海,住持天寧寺時,經八載重修千佛閣,又經八載重建鎮海塔。清高宗乾隆廿六年(1761年)。錢陳群為之作記,著有《水雲集》。思宗崇禎元年(1628年)僧生白、眉白、元白三人重建千佛閣。清高宗乾隆至穆宗同治間,兩次進行維修。1937年和1938年兩次遭到日軍炮火轟擊,塔東北半邊彈痕累累,塔身嚴重傾斜。1956年8月1日,此塔又遭11級颶風侵襲,塔剎轟然塌落。1960年拆除上三層,存四層,高僅20.7米。1966年改為自來水塔,躲過「文革」一劫,得以保存殘軀。
位於武原鎮天寧寺。始建於唐大曆三年(768年),元末毀,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後圮,明崇禎元年(1628年)又重建,清乾隆、同治間重修。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通面寬27.5米,通進深17米,高22米。上下兩層,面積共777.5平方米。重檐歇山頂,斗栱為五鋪作雙下昂,柱側腳略起翹。台基為須彌座。西側束腰有明崇禎「本山重築石台記」。在須彌座和梁、枋、斗栱、雀亭等處有花卉、動物、建築等各種圖案木雕、石雕300餘幅。
鎮海塔台基為須彌座,元代雕刻,今尚稱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