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天主堂旧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北海天主堂旧址位于北海市海城区解放里下村2号。法国天主教传入北海市区约始于19世纪70年代。起初教会在东泰街(今北海市珠海东路)买地建屋传教,到了光绪七年(1881年),教会在今天北海市中山东路百货大楼后面位置设立教堂。民国七年(1918年)由法籍颜神父(北海天主堂第三任本堂神父,是一位工程师)在今天主堂旧址,设计和主持建造了一座新教堂。教堂建成后,在祭台间的正上方悬挂路德圣母浮雕像。故信徒们把该教堂称为“路德圣母堂”。
从1 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先后共有17任神父(指本堂神父,下同),其中法籍神父11人,瑞士、爱尔兰籍神父各1人,华籍神父4人。1923年,涠洲天主教区从涠洲岛迁至北海市区,改名北海教区,同样隶属于法国“远东传教会广东天主教区”。 1949 年,由北海市天主教会管理。 “文革”时期,北海天主堂受到较严重的损坏,教堂前的钟楼被拆除。文革结束后,由北海市天主教会管理使用。
北海天主堂旧址由教堂与神父楼组成,其中教堂是一座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的建筑,局部受到罗马风格影响。教堂坐西朝东,由钟楼、祈祷厅、祭台间三部分组成,原钟楼已毁,2010年按原状复原,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门窗为半圆拱式,侧立面通顶砖砌扶壁。在教堂南面约 30 米处,有一座二层神父楼,券廊式西洋式建筑,坐南朝北,南、北、西三面均有回廊,占地面积160平方米。
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教堂是伴随着市民社会的崛起而迅速流行起来,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其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立柱、飞券以及新的框架结构支撑顶部的力量[1],使整个建筑高耸而富有空间感,再结合镶嵌有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氛围。
哥特式教堂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 年在法国巴黎建成的圣丹尼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五颜六色的花窗玻璃,有些呈三角形,有些则为圆形,我们叫它玫瑰窗。这种建筑则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仿。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有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2]等。
参考文献
- ↑ 【顶级建筑】欧洲十大中世纪哥特式教堂,个人图书馆,2016-01-28
- ↑ 《科隆大教堂》_纪实台,央视网,201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