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功業文章千古師表(魏新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功業文章千古師表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功業文章千古師表》中國當代作家魏新征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功業文章千古師表

——略論范仲淹的文學藝術成就

范仲淹是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

他文武兼備、智謀過人,能下筆千言,也知兵善戰,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他推行慶曆新政:革除時弊、澄清吏治,改革科舉、銳意進取;他戍邊禦敵:修築要塞、積極防禦,經略邊疆、安撫一方。他執教興學:創辦書院、教化族眾,以身示教,勸學育才。在詩詞散文書法等方面都造詣精深、卓有建樹,功業文章、文韜武略堪為楷模。

清愛新覺羅·玄燁(康熙)稱其「濟時良相」;宋(文學家、書法家)蘇軾贊其「經天緯地」、「軼後空前」;宋(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評其「一世之師……名節無(瑕)疵」。

散文:文以載道,經世致用

宋朝建國至宋仁宗七十多年來,一直沿襲祖宗成法,政尚循謹,承平日久,儼然盛世氣象;但車馬喧囂、歌舞昇平的表象下是大宋強敵環伺、危機四伏。

面對內憂不斷(官僚隊伍龐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四起(遼和西夏威脅着北方和西北邊疆)的現狀,范仲淹非常重視文章的政治教化功能,認為文章關乎社會風俗的醇厚涼薄、國家的興衰成敗,立論宜在政不在文,文以載道成風化人。針對宋初文壇的柔靡文風,范仲淹提出宗經復古、文質相救、厚其風化的文學思想,對宋初文風的革新具有積極作用。他關注社會現實,倡導義理,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思想性。

散文創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書信和遊記居多,他或陳說時政、邏輯嚴密,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嚴先生祠堂記》:

先生,漢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龍,得聖人之時,臣妾億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節高之。既而動星象,歸江湖,得聖人之清。泥塗軒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禮下之。

在《蠱》之上九,眾方有為,而獨「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陽德方亨,而能「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光武以之。蓋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於名教也。

仲淹來守是邦,始構堂而奠焉,乃復為其後者四家,以奉祠事。又從而歌曰:「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嚴先生祠堂記》是范仲淹貶居睦州之時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處處將嚴光(嚴子陵)與光武帝並列,寫光武帝「以禮下之」、禮賢下士,實際上寫出了嚴光鄙視顯貴,為人高潔的氣節。文章讚頌了嚴光不圖名利、視官爵如泥土的高尚品德,也讚揚了光武帝能以禮待人、海納百川的氣度作風。文章結構精巧,虛實結合,以虛襯實,相得益彰。

全篇以先生名篇,文中卻不獨論先生一人,而以光武與之相對應來寫;不只是一味地「發思古之幽情」,而是注意在遣詞為文中,處處體現嚴子陵的高潔之風。一方面,他滿懷激情,讚揚嚴光,全篇以光武與嚴光並舉相始終,一氣呵成,有發揮,有詠嘆,最後以歌作結,以新安秀麗的山水頌揚先生之風,筆力老道不同凡響。

而另一方面,他又無限憧憬追念光武之德政,進而提出「有功名教」的政治主張,認為賢人的出現與明君在位不無關係,明君賢臣相互成就、彼此照亮。可見他之所以奉祀嚴光先生,不只褒揚先生高潔之風,而更期待有聖明君主的慧眼識才、拔擢提攜,使得「貪者廉,懦者立」,天下的仁人志士得以一展襟懷。

全文筆力雄健,結構精嚴,其中結句「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足以概括出嚴子陵先生的高風亮節,而這何嘗不是范仲淹自己的內心獨白的人格自況。

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弊病極為痛心,於1043年(慶曆三年)九月提出《答手詔條陳十事》,即十項改革主張: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也是史稱「慶曆新政」的綱領「十策」。對北宋國政等十個方面的弊端體察,他不凌空蹈虛,紙上談兵,而是闡幽發微、鞭辟近里,建言獻策、措施精當,成為對當朝君主振聾發聵的的盛世危言。

仁宗皇帝閱後深受觸動,再次要他提出改革方案時,他又上《再進前所陳十事》奏議。他主張澄清吏治、改革科舉、整修武備、減免徭役、發展農業生產等,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科舉等各個方面和領域,整個就是一幅思路縝密、治國理政的改革新政路線圖。改革「十策」聚焦「吏治」和廉政,聚焦「精兵簡政」,找到了一條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改革創新的可行路徑,其中的理念邏輯對當下廉政教育、清廉政府建設都有可資借鑑的價值和啟示。

慶曆新政雖然只推行一年,卻開啟北宋改革風氣之先聲,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革故鼎新,前後相承,日新月益,接續奮鬥,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共同鋪墊了大宋王朝的千秋基業。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約,為岳陽樓重修而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通過寫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散文作品《岳陽樓記》是其代表作,以優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內涵,抒發了對天下蒼生的關懷之情,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文章超越了單純記述山水樓觀的狹隘境地,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將行文重心放到抒發政治理想、探求深遠抱負方面,提升了文章的格局和境界。全文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動靜相生,明暗相襯,文詞簡約,音節和諧,用排比對偶章法作景物對比,成為遊記中的創新,也成就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岳陽樓記》的著名,不獨其思想境界之崇高,更重要的是范仲淹寫這此文時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放浪形骸遊山玩水於江湖,躺平擺爛落得日日清閒,但他還是提出正直士大夫應知行合一的準則,認為個人的榮辱升遷、進退留轉應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己也激勵朋友,觀照過去也觀照當下,這種精神和境界在過去和現在都難能可貴。

南宋(政治家、詩人)王十朋評說:「堂堂范公,人中之龍。」。

明(理學家、思想家)朱熹評說:範文正杰出之才,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宋朝忠義之風自範文正始。

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評說:「公少有大節,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

詩歌:言志抒懷,托物寄興

在詩歌創作上,范仲淹主張「範圍一氣」文氣沛然、「與時消息」應時而做。范仲淹繼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氣」,又將曹丕的「文氣說」、陸機、鍾嶸的「感物說」和「天人合一」的詩學思想糅合在一起,他認為,詩人創作的衝動與意象,是秉承大道之「一氣」,感於萬物並通過萬物體現出來。范仲淹的「與時消息」則繼承了劉勰的「為情而文」觀和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把政治教化和為情做文有機結合起來,范仲淹批判宋初詩壇的盲目模仿之風和無病呻吟之態,主張詩歌創作要忠於生活現實、符合時事,不務虛聲、不發空言。

范仲淹詩歌存世305首,內容非常廣泛,或言志感懷,抒寫偉大政治抱負;或關注民生,抒發憂國憂民情懷;或紀游山水,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或詠物寄興,展現自己人格操守。他注重表現個人情感和家國情懷,他的詩歌作品數量可觀,且每首詩都有着深厚的情感底蘊和精湛的藝術技巧。他的詩歌作品在當時文壇上獲得了高度評價,被譽為「清新脫俗,感情真摯」。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江上漁者》是范仲淹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嘗鱸魚味道的鮮美,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鬥、浪里淘金的危境與艱辛。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和底層人民的關注,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民生多艱的深刻洞察。

全詩用詞精練,無華麗詞藻,無艱字僻典,無斧跡鑿痕,以平常的語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達不平常的思想、情感,產生了不平常的藝術效果。

此詩語言質樸、形象生動,全詩僅二十個字,但言近而旨遠,詞淺而意深,可以引發豐富的聯想。與李紳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旨趣遙相呼應,惺惺相惜。

詩的本意是寫漁民生活的艱苦和危險,勸告人們要愛惜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但文藝作品總是形象大于思想,讀者也可讀出另一層的意蘊:每一項勞動成果的獲得總是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正所謂:自古英雄出煉獄,梅花香自苦寒來。

長憶西湖勝鑑湖,春波千頃綠如鋪。

吾皇不讓明皇美,可賜疏狂賀老無。

《憶杭州西湖》詩仿佛信手拈來,渾然天成,音節和諧,節奏明快,絕不讓人覺得佶屈聱牙不易懂,尋章摘句老雕蟲。

湖邊多少游湖者,半在斷橋煙雨間。

盡逐春風看歌舞,幾人着眼到青山。

《春日游湖》詩你似乎能看出詩人的閒情雅致和靈動思緒,詩人絕對不是一個乏味寡趣之人,豪情偶發墨能作酒,清興忽來書可當歌,洋洋灑灑為文,且行且歌生活。

一帶林巒秀復奇,每來憑檻即開眉。

好山深會詩人意,留得夕陽無限時。

《登表海樓》七言絕句詩,登樓觀奇秀,憑欄展笑顏,與山對坐,相看不厭,留戀夕陽無限好,詩人興味更無前。

河光岳色過秦關,英氣飄飄酒滿顏。

賈誼書成動西漢,謝安人笑起東山。

亨途去覺雲天近,舊隱回思水石閒。

此道聖朝如不墜,疏封宜在立譚間。

詩作《送石曼卿作》對仗工整,平仄自洽。寫知己酬答,也寫執手相送;寫英雄過往,也有英雄相惜;更有重情重義,有味有趣。

非煙亦非霧,冪冪映樓台。

白鳥忽點破,殘陽還照開。

肯隨芳草歇,疑逐遠帆來。

誰會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野色》詩寫白鳥點點,殘陽夕照;寫遠山如黛,芳草萋萋;寫郊遊宴飲,大醉而歸的山野情趣。只讓人覺相見恨晚,得追慕前賢,相與同游同樂,一起放飛自我。

鑿開奇勝翠微間,車騎笙歌暮未還。

彥國才如謝安石,他時即此是東山。

《游石子澗(其一)》詩可看出,詩人是個游觀四方、志趣廣泛、熱愛生活的的有趣有味之人,身居廟堂不只是卷上日月,還有鄉間村野、車騎笙歌的熱氣騰騰生活。

危言遷謫向江湖,放意雲山道豈孤。

忠信平生心自許,吉凶何恤賦靈烏。

《答梅聖俞靈烏賦》詩中可以想見一個內心強大、精神強健、正道直行、腳步生風的詩人。

宋(官員)孫應時稱其「一事足為百世師」。

宋(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稱讚范仲淹「當時文武第一人」。

宋(政治家、詞人)韓琦評說:「公以王佐之才……竭忠盡瘁,知無不為,……天下正人之路,始公辟之。……宏謀大策,出入仁義,……志欲膏澤中夏,鞭笞四夷,使我宋之基,萬世不拔……」

詞:格局曠達,氣魄遠大

范仲淹詞作存世共五首,雖然數量較少,但首首膾炙人口,在宋詞的發展中起着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北宋建國至宋仁宗,生活腐化享樂漸成風尚,以艷情閨閣為主題的詞作趨向繁榮。范仲淹詞作內容和風格豐富多樣,有直接寫艷情閨閣者,也有寫邊塞戰爭者,能在婉約和豪放之間隨意切換、收放自如。讀范仲淹艷詞唱和全無脂粉氣,讀來清雅明快,唇齒流香、如沐春風;邊塞詞閱罷令人拍案叫絕、意氣風發,只欲橫刀立馬、策馬揚鞭。他在詞的創作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蓬勃才情和深厚文學功底,嫻熟將豪放與婉約兩種不同的表現方式融為一體,成為了北宋詞壇的代表人物之一。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漁家傲·秋思》一詞,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表達了作者反對入侵、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願,同時還表現出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久戍邊地、思鄉懷遠等複雜矛盾的心情。在范仲淹之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新的體裁來描寫邊塞生活,唐人韋應物的《調笑令·胡馬》雖有「邊草無窮日暮」之句,但沒有展開,且缺乏真實的生活基礎,因而,范詞可以說是邊塞詞的首創。

不僅如此,這首詞的內容和風格還直接影響到宋代豪放詞和愛國詞的創作,為詞作開闢了嶄新的審美境界,也開啟了宋詞貼近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創作方向。

詞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闕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詞的下闕則抒發邊關將士壯志難酬和思鄉憂國的情懷。整首詞表現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及艱苦生活,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詞人時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紀法嚴明又愛撫士兵,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詞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把有關國家、社會的宏大主題反映到詞里,可謂大手筆、大氣魄。

詞里有家國故城,詞里有鐵馬冰河,一個鮮活耀眼的軍事統領形象躍然眼前。從詞史上說,這首詞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對蘇軾、辛棄疾等詞人皆影響深遠。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蘇幕遮·懷舊》是一首艷情纏綿之作,也是一首描寫羈旅鄉愁的詞。此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絢麗多彩的筆墨描繪了碧雲、黃葉、寒波、翠煙、芳草、斜陽、水天相接的江野遼闊蒼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曠遼遠的秋景圖,抒寫了夜不能寐、高樓獨倚、借酒消愁、懷念家園的深情。上闋着重寫景,氣象宏大渾厚,意境深遠,為下闋抒情設置了背景;下闋重在抒情,直抒胸臆,聲情並茂,意致深婉。全詞低回宛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能以沉鬱雄健之筆力抒寫低回宛轉的愁思,展現了范仲淹詞柔媚婉約的一面。《西廂記》中「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就是化用這首詞的名句。

這首詞上闕寫景,下闕抒情,這本是詞中常見的結構和情景結合的方式,其特殊性在於美景與柔情的統一,更準確地說,是闊遠場境、明麗風景、深摯柔情的統一。寫鄉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詞所描繪的景色卻曠遠而明麗。它一方面顯示了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託了離情的哀而不傷,另一方面又使下闕所抒之情顯得柔美而有骨感,深摯真切而不流於頹靡消極。整體說來,這首詞的用語與手法雖與一般的詞類似,意境情調卻近於傳統的詩。這也說明,抒寫離愁別恨的小詞是可以寫得境界闊遠、意境曠達,不局限於閨閣庭院、卿卿我我。

范仲淹詞介於婉約與豪放兩派之間,既蒼涼又優美,使人百讀不厭。他的詞作《蘇幕遮·碧雲天》也被廣為傳唱,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敧,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御街行·秋日懷舊》此詞上闕以寫景為主、景中寓情,以寒夜秋聲襯托主人公所處環境的冷寂無聲,突出人去樓空的落寞感,也抒發了良辰美景無人與共的愁情怨緒;下闕以抒情為主,通過寫作者長期客居他鄉,不免被如素練般的月光感懷、觸發出陣陣思愁,將懷人相思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全詞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思」字,但點點滴滴都是淚,字字句句都是「思」,有評詞者謂此詞以景寫情、景中寓情,情景兩到、情景交融,堪稱情景俱佳的名篇。

詞上闕以寫景為主,景中含情。「一葉落而知秋」,詞人先從落葉寫起。感情的激流洶湧澎湃,以景寓情的手法已不能淋漓盡致地抒發內心的情感。於是,詞人在下闕中,採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傾吐愁思。

詞的下闕抒寫詞人長夜不寐,無法排遣幽愁別恨的情景和心態。古人寫愁情,設想愁像人體中的「氣」,氣能行於體內體外,故或寫愁由心間轉移到眉上,或寫由眉間轉移到心上。范仲淹這首詞則說「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兩者兼而有之,比較全面,不失為入情入理的佳句。詞中比喻、通感、白描等手法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藝術表達效果。

古人云:天之風月,地之花柳,人之歌舞,無此不成三才。風月花柳、人間歌舞,皆可入詩入畫,范仲淹詞存五首,風格、題材均不拘一格,如《漁家傲·秋思》寫邊塞生活,蒼勁明健,《蘇幕遮·懷舊》《御街行·秋日懷舊》寫離別相思,一唱三嘆,步步泣血,纏綿深致,均膾炙人口。

羅綺滿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尋芳去。浦映蘆花花映浦。無盡處。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喪歸時數。鶯解新聲蝶解舞。天賦與。爭教我悲無歡緒。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詞創作於鄧州花洲書院百花洲,上闋表達了與民同樂的情懷,下闋表達襟懷曠達的思想。暮春時節,詞人惜春覓春,入得山去,見花團錦簇,花朵與綠水相映,讓人恍惚置身桃源之中。偶遇老翁,閒話家常,頓覺隱逸生活的妙處;既然功名不保,朝廷改革失敗,那麼還是與這山中的黃鶯、山蝶共處。過往悲歡一言難盡,山水解愁也解憂。個人成敗利鈍,小我的得失榮辱,比起山水如畫,家國天下,都可萬事隨風,百事從歡。

百花洲位於鄧州古城東南隅,碧水泱泱,繁花似錦,竹木蒼翠,百鳥爭喧,是遷客騷人遊覽的勝地。范仲淹知鄧後,在前人營建的基礎上,重整了百花洲、覽秀亭,新建了春風閣、文昌閣和花洲書院。范仲淹在知鄧期間所寫的諸多詩詞作品中,多次讚頌百花洲:「南陽有絕勝,城下百花洲」(《覽秀亭詩》)、「百花洲里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中元夜百花洲作》)等。詩人的高瞻遠矚,胸懷天下,以天下為己任的寬廣胸懷、高尚節操活脫脫地展現了出來。

清(詩人)李果詩評范仲淹:「石筍排空山骨清,范公祠廟儼崢嶸。獨從天下關憂樂,尚想胸中富甲兵。」

元(詩人、政治家)王惲評曰:「堂堂范公,三代之佐。致君澤民,盡夫在我。……篤信力行,……千載一遇。」

楊昌濟(近代教育家、倫理學家)評說:「宋韓(琦)、范(仲淹)並稱,清曾(國藩)、左(宗棠)並稱,然韓、左辦事之人,范、曾辦事兼傳教之人也。」 (注釋:傳教,即傳播文化、教化民眾。)

書法:挺拔勁秀,沉穩大氣

范仲淹善書法。黃庭堅《山谷題跋》中云:「范文正公書落筆痛快沉著,極近晉宋人書。」又云:「范文正公書《伯夷頌》極得前人筆意,蓋正書易俗,而小楷難於清勁有精神。朱長文《續書斷》謂范仲淹晚年學王羲之《樂毅論》,亦一代之墨寶也。明唐錦《龍江夢余錄》評范仲淹書極端勁秀麗,無毫芒縱逸之態。清高士奇也稱范仲淹書法「挺勁秀特,肖其為人」。

范仲淹傳世唯一的墨跡為《道服贊》,是范仲淹於北宋天禧年間(1017—1021)所作的紙本手卷楷書書法作品,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道服贊》是范仲淹為同年友人「平海書記許兄」所制道服撰寫的一篇贊文。稱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潔其身」之舉。宋代文人士大夫喜與道士交往,「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遙是與。」道服端嚴,清心靜氣,潔身自好,穿着道服,遂成一時風氣。

該帖風神雋爽,骨氣通達,頓挫有力,風骨峭拔。行筆清勁瘦硬,結體方正端謹,頗具王羲之《樂毅論》筆意。筆墨中,書者沉毅、端莊、大器,筆筆到位、精緻傳神,從筆端規矩、抑揚頓挫間可感受提按轉合的節奏韻律。每一筆從起筆到收筆的處理,足見筆觸的力量和筆法的成熟與老到。時人稱此帖「文醇筆勁,既美且箴」。

《道服贊》的點畫形態以收束內斂為主,但並沒顯得拘謹,而是挺拔而灑脫。章法整體來看,小序占二行,不間斷書寫,正文每四字作一停頓,其間留空一字左右,節奏明快,字密行疏,疏朗有致。

《道服贊》的結字以收束內斂為主,此帖在清勁中有法度,但少肉,結字方正端謹,風骨峭拔,這正是范氏書作的特點。《道服贊》用筆勁健而清整,筆觸堅實,絕無浮掠懈怠處,流露出作者嚴肅的創作心態。此外,又以「鈎指回腕」的筆法書寫,落筆有痛快沉實之感。

宋人李祁曾云:「公之翰墨天地間,如精金美玉,人咸知愛重。」此帖為范公書法孤品,殊為珍貴,曾得到多位名家題跋鈐鑒,也曾被多家藏書樓和朝廷內府館藏刻印。

近代中國收藏家張伯駒以110兩黃金,從北京琉璃廠古玩商蘄伯生手中購得此贊,並於1956年無償捐給國家。

金(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評曰:「文正范公,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備數器。在朝廷,則孔子之所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間,概不一二見,非但為一代宗臣而已。」

清(官員)紀昀(曉嵐)評曰:「行求無愧於聖賢,學求有濟於天下,古之所謂大儒者,有體有用,不過如此。」

明(禮部尚書)孫承恩評曰:「德行純備,貞金粹玉。風節峻厲,霜松雪竹。先憂後樂,思濟斯民。一代賢相,前後絕倫。」[1]

作者簡介

魏新征,河南鄧州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