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刘光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光亮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出生   青岛
职业 书法家

刘光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

作品评价

刘光亮书法,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被授予“中华杰出老年艺术家”、“当代优秀书法家”?“二十一世纪著名书画家”和“书画艺术名家”等多个称号)[2]

母亲八十寿诞,请书法家刘光亮写个庆寿的屏条带回家,是祝福、喜庆的意思。

屏条的内容是我组织的。现在不时兴在老人家生日时送寿屏、寿幛、寿联了,最多是送个寿字,有的还是十字绣的绣品,有后款没前款,或者没有前后款,不是很讲究。父亲八十大寿时,我请于宗寿先生写了个寿字带回家,也是没有前款。于是今年就想严谨点,把内容做得讲究些,毕竟,我现在还在这儿搞着与文化沾边事儿开着画廊呢。

起先,我想到的是“仁者寿”、“寿而康”或者“康而寿”、“天保九如”、“松柏同春”等等,思来想去,还是选定了“椿萱并茂”这句话,有典,不晦涩,容易解释。这是一句过去寿幛寿匾上经常用到的句子。

就打电话给刘光亮先生,说了我求他写幅书法的意思和要写的内容,刘先生很客气,一口应承。过了几天,刘先生来电话,说字写好了,让我到家里去取。他住的地方原先在台东,我去过几次,小套二房,很局促的。刘先生教学生书法,套二房里一间夫妇居住,另一间,算是教室,满墙贴着挂着的,是他的弟子们的书法习作。他教的学生,都很出成绩,常有在全国书法比赛和书法考级时获奖的。因为地方太小,孩子多了坐不下,学生不能多收,家长们都要托人说情送孩子跟刘先生学书法。

刘先生年前搬家了,那天我依约去了他家,房子的确很好,客厅大而敞亮,楼上楼下房间也多,文人的家,大书橱占一面墙,大大书案占半个厅,盆花树景,墨香袭人,布置得简约得体,不见奢华。中午刘先生夫妇一定要留我吃饭,我稍作推辞,也就客随主便。两个人坐在客厅落地窗前,照着暖暖的日光,边聊边吃。刘先生对酒不是很在行,“听说茅台酒有好几种呢”,他说。“咱们喝红酒吧。”我定睛一看,那是一瓶人头马。刘先生能喝点酒,但不似我有瘾,我们以前在一起喝过。两人对酌,很随意的,不劝不拼,适可而止。

刘先生说得最多的,当然还是书法。他讲,书法须写繁体字,中国的繁体字其实是一种文化,改成简化字固然对学习文字来说方便了,但是对于中国文字文化的传承来说,丢失了许多文字的文化内涵,简体字现在就是一个符号了。现在的书法家在写书法的时候知道要写繁体字,但是又不知道繁体字的使用规范,就望文生义,把不该写繁体字的字也写成了繁体,“诗云子曰”,就不该把“云”写成繁体。还比方“余”字,只是文言代词的“我”,须用这个“余”;而用在其他地方,如:高兴之余、余年无多、余兴、兴余等,就要加上“食”字偏旁了。这两个字在一些书法作品上经常有人写错,这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还有的字不是常写常看,把简体写成了繁体大家也很少理会了。既然是写书法,特别是教授书法,有些字的使用规律和讲究一定要记住,不要贻笑大方误人子弟。关于现时的炒作风气,刘先生神情落寞:“真正好的东西,不是炒出来的。”

刘光亮先生的书法,真草篆隶无不能,楷书和行草书极佳,尤擅小楷与小行楷;书法中多融入魏碑、汉隶与手札笔意,书风古拙率真。刘先生早年学过绘画和美术设计,能画,因此对于书法艺术有着更多的理解,在书法作品的设计布局中常出新意,作品形式少有雷同,他的书法册页、条屏、手卷、扇面,内容格式无不精致安排,用印虽多恰到好处,灵动秀美恰似处女簪花。欣赏他的作品,如对古人如对丽人如品好酒。

一段故事

老对联遭人为分家 全城寻找上联 [3]

“大师也好,普通人也好,只要热爱书法的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尊重。”昨天,中国书协会员、书法家刘光亮求助青岛新闻网,为一幅被人为“分家”的作品寻找另一半。

日前,刘光亮逛文化市场,被地摊上的一幅字吸引。这是一张对联的下联,作者并不知名,但字写得非常好。看完下联再找上联,没有,一问摊主,大吃一惊。原来这幅对联确实是上下联都有,是摊主以旧货价格淘来的,前几天一位逛街的市民只买走了上联,而把下联剩下了。刘光亮很痛心,耐心地和摊主讲起了对联不分家的道理。摊主听后也很后悔,于是把残存的下联送给了他。

刘光亮对青岛新闻网说:“从装裱形式和风格推断,这幅作品应该是创作于70年代以前,单从下联无法考证上联的内容,非常遗憾。我希望能够找到买走上联的朋友,把下联也送给他,让对联团聚。”

刘光亮表示,这么做此前有先例,既是追求作品的完整性,也是对艺术和中国文化的尊重。他说:“已故的青岛籍书法篆刻家王梦凡,早年偶然得到一块刻有印纽的上乘石料,珍爱有加。一天,一位顾客拿着一块石料来请他刻章,一看,竟然和他觅得的那块石料是一对,如此巧合令人惊叹不已。为了让两块石料团聚,王梦凡成人之美,将自己的那块也送给了人家,此事由此成为青岛书画圈的一段佳话。”

作品欣赏

刘光亮


刘光亮


































参考来源

  1. 刘光亮 ,中国美协网
  2. 刘光亮 ,孔夫子旧书网
  3. 刘光亮 ,青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