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何良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何良俊(1506年-1573年),字元朗,号柘湖。明代华亭(今上海松江)人[1]。字元朗,号柘湖。曾任南京翰林院孔目。著有《柘湖集》、《何氏语林》、《四友斋丛说》等书[2]

生平事迹

何良俊与弟何良传皆有俊才之名气[3]。嘉靖十一年(1532年),岁贡入国学[4]。因用功过度,又屡试不中,四十岁左右患精神疾病,稍不当意,辄大肆诟詈[5]。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以蔡羽之先例,荐授南京翰林院孔目[6]。不久弃官返乡,时值倭寇侵扰,移居苏州,与张之象文徵明等人友好。与弟何良傅并称“二陆”。后隐居著述,万历元年(1573年)卒[7]。著有《何氏语林》三十卷[8]、《四友斋丛说》三十卷、《世说新语补》等。

何良俊曲论

明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藏书家何良俊有一本关於戏曲方面的著作,这本著作叫做《曲论》,《曲论》中对当时戏曲的批评和评价对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

曲论明确强调了戏曲创作写意的特点,而且对当时戏曲行业内盛行的考据之风提出了自己的批评建议。《曲论》中的主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作家在进行戏曲剧本创作的时候一定要以“本色”为主要的指导思想,在剧本的设置上应该尽量的自然、流畅,切记不要多添加粉末,使剧本显得生硬和矫揉造作,将人物刻画的不真实。因此何良俊也对《西厢记》、《琵琶记》等戏曲作品提出了自己的批评,也许在何良俊的眼里,这些作品都有些略显造作了。 另外何良俊的《曲论》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剧本上宁可语句有些不通顺,也要尽量保证语句在音律上的工整。 [9]

诗文

【白下春游曲七首】 《一》 城市总居图画里,江山镇绕帝王宫。 秦人漫自夸韦曲,越客何须说剡中。 《二》 即遣娇歌和野禽,更教红袖拂青林。 自从谢傅东山后,传得风流直至今。 《三》 融融暖日正曛人,澹澹和风不动尘。 况是城南家又近,争教若个不寻春。 《四》 扑翠蛾儿称意匀,杏红衫子逐时新。 装梳莫讶朝来别,无奈桃花解妒人。 《五》 万片夭桃迎笑靥,千条弱柳斗纤腰。 潘妃死后芳魂在,散作城南一段娇。 《六》 双眉如黛发如云,背立踟蹰避使君。 忽觉香风来陌上,回身微动石榴裙。 《七》 结子成阴积渐多,春光一去再来无。 明朝更欲城南去,自掣金钗付酒胡。 [10]

参考来源

  1. 《四友斋丛说》卷一云:“尝记得小时,余年十六岁为正德辛已(1521年)。”
  2. 徐桂峰. 《艺术大辞海》. 台湾: 辞海出版社. 1991-06-01. 
  3. 《明外史·何良俊传》:“良俊,字元朗。松江华亭人。少笃学,与弟良传并负俊才。”
  4. 《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五《正俗二》:“某以壬辰(1532年)应岁贡出学,至壬子(1552年)谒选到京,中间历二十年。”
  5. 《四友斋丛说》自序:“何子少好读书,遇有异书,必厚赀购之,撤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如此盖二十五年所,何子年已几四十,无所试。何子遂得心疾,每一发动则性理错迕。与人论难,稍不当意,辄大肆诟詈。”
  6. 明史·文徵明传附何良俊传》
  7. 张仲颐《重刻四友斋丛说序》:“内翰何先生撰《丛说》三十卷,以活字行有年矣,岁癸酉(1573年)续撰八卷,先生虑板难播远而说有改定,议捐长水园居重缮雕梓,不意是岁先生遘疾不起。”
  8. 《明史·艺文志》
  9. 纵观历史>著作曲论对后世有何影响?
  10. 诗词名句网>何良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