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会飞的坎土曼(漠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会飞的坎土曼
圖片來自创意悠悠花园

《会飞的坎土曼》中国当代作家漠风写的散文诗。

作品欣赏

会飞的坎土曼

我在农村干过农活,却没有使用过坎土曼,坎土曼似锄头,似䦆头,一坎土曼下去,能挖地,能铲土,能打埂,能开渠,他在维吾尔族农民手中玩得像飞一样,我只能说,这是一种会飞的农具,它是维吾尔族农民的智慧,更是一种传奇。

村委会院子里有着两块菜地空着,它时时能勾起我们种菜的愿望,如果这两块地都种上菜,不但能解决工作组吃菜问题,也能体会一下农村真正田园般的生活。每天面对着菜地,真有一种接触土地的气息,工作组长说:“你们放心,我联系菜苗,一定满足大家的愿望。”很快组长把菜苗联系好,过了一个星期,菜苗送来了,大家异常兴奋。春天里,村委会大院暖洋洋的,树木开始发芽,蝈蝈已经从土里钻了出来。一天早饭过后,工作组的成员纷纷拿出铁锨和坎土曼,准备把地好好地翻一遍,于是下到地里,翻的翻,挖的挖,特别是从来没有使用过坎土曼的我,不到两三分钟已经气喘吁吁。那坎土曼用起来确实很来劲,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是用尽了浑身解数。这并不是我们使用不当,而是不得要领。

其实我们刚刚在地里干了一会儿,一些村民和民兵就来了,村委会协警卡米力是一位20多岁的维吾尔族巴郎子,干脆把我的坎土曼夺了过去,只见他手起锄飞,不到几分钟就挖出了一大片,却不见有半点汗流出。再看其他村民,也都从工作组成员手中夺过了工具,一阵翻挖纷飞,一块菜地很快就成了熟地。接下来要打地埂,这时铁锨已无多少用场,只剩下农民们手里的坎土曼,刨、挖、铲、钩、拍,这时你会感到坎土曼不是工具,好像是农民手里的玩具。地埂打好了,我以为直接把菜苗移栽地埂上就行了,却不知是那位农民从家里拿来地膜,然后铺在每一个地埂上,说这样既可以保墒,也容易成活。另一位农民拿来了种菜的标杆,一标杆下去就一个小坑,正好移栽一棵菜苗,最后移栽完才往地沟里浇水。整个种菜过程,我们好像在看农民的农活表演,那是很精彩的,坎土曼里也有学问。站在地边,望着已经生长在地里的蔬菜,大家感叹:还是农民有智慧啊!

有了这么一次种菜的经历,第二块菜地我们想尽量不麻烦农民兄弟,想着在地里种些胡萝卜、小白菜、向日葵之类。又过了一个多星期,我们开始动工了,对于坎土曼这种工具,我很感兴趣,于是我又一次拿起坎土曼,这次使用起来明显比上一次要灵活很多。刚挖了一会儿,就看到70岁的阿西木老汉来了,他一下子脱掉外衣,硬要帮我干活,我把他从地推出去4次,最后还是拗不过他,只好我看他干。阿西木是英艾日克村的“四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军人之一),身体很健壮,坎土曼到了他手里,已经到了挥洒自如的程度,他不像我那么用力,而是轻轻地抛起,深深地挖下去,然后轻轻地收回。最后他把坎土曼在挖过的地上轻轻地铲过去,土碎了,地也平了,我想坎土曼真是一个神奇的工具。

五一国际劳动节到了,工作组向村委会提出能否与村民一起搞一次义务劳动,正好村委会便民服务中心旁边有一个很大的土坑,可以让村民拉些土来把它填平,因为工作组与村委会准备在这里搭一个葡萄架,村支书艾买提用比较生硬的国语笑迷迷地说:“可以,没问题。” 五一节那天,我们正吃着早饭,就听见一阵拖拉机的轰鸣声,我赶紧放下饭碗,跑出去一看,十几台拖拉机在土坑里来回穿梭,农民们开拖拉机的技术,就像玩特技一样,我们不禁感慨:农民们拖拉机的驾驶水平实在太高了!这些大大小小的拖拉机,有些是自己改装了自动翻斗,有些没有翻斗的,只在车上放一把坎土曼,当拖拉机停稳后,根本不用别人去卸土,车主几坎土曼就把整车的土卸光了。我们工作组赶紧拿着坎土曼及铁锨去和村民一起平整,而农民手里只有坎土曼,我用铁锨铲,农民用坎土曼搂,或者从高的土堆往坑洼的地方直接平抛,一坎土曼下去就是几米甚至十几米远,只见坎土曼在老乡的手里来回飞,轻松而又自如,一坎土曼土最少有两铁锨,农民好像感觉不到累似的。一个上午农民们拉了200多车土,大坑填平了,拖拉机和坎土曼的作用得到了很好发挥,最主要我们从农民身上学习了许多智慧和技巧。

事后,我与几位农民用简单的维语聊天,他们热情地伸出那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他们说:“你们吗,城里人,坎土曼吗我们平常一样。”他们说得很轻松。[1]

作者简介

漠风,陕西神木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