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馬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五馬圖》為其傳世佳作,紙本墨筆,縱29.3厘米,橫225厘米,無名款。圖以白描的手法畫了五匹西域進貢給北宋朝廷的駿馬,各由一名奚官牽引。每匹馬後有宋黃庭堅題字,謂馬之年齡、進貢時間、馬名、收於何廄等,並跋稱為李伯時(公麟)所作。五匹馬各具美名,令人遐想,依次為:鳳頭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而五位奚官則前三人為西域裝束,後兩人為漢人。
概述
《五馬圖》為李公麟北宋畫家創作的繪畫作品,無名款。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1],一說另一版本藏於日本私人收藏。
此圖畫的是宋朝元佑初年天駟監中的五匹西域名馬,馬旁各有一名奚官或圉人執轡引領。畫中無作者款印,前4馬後,各有黃庭堅簽題的馬名、產地、年歲、尺寸,卷末有黃庭堅「李公麟作」題跋:這些由西域諸國進貢的駿馬,馬名依序是「風頭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白」,第五匹馬佚名,經考證可能為「滿川花」。畫中的5位馬官,兩位是漢人,其餘的為外族,形貌、服飾、神情各不相同,但在氣質上卻有着微妙的類似之處。
作者簡介
李公麟(1049~1106)北宋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州(今安徽潛山)人。好古博學,喜藏鐘鼎古器及書畫。宋神宗熙寧年間中進士,官至朝奉郎。居京師十年,不游權貴之門,以訪名園蔭林為樂。其天賦極高,又博學勤業,書法飄逸具晉人風韻,擅畫人物、山水,尤精畫鞍馬。馬是古代人類最親近、最依賴的一種動物,無論平時的載物、交通,還是戰爭中的兩軍拼殺,都依賴鞍馬。所以在古代的壁畫中就有鞍馬奔馳的形象。唐以後,就開始有獨立的鞍馬畫,漸漸自成一體系,著名的畫家有張萱、韓干等。李公麟顯然受其影響,年輕時初學畫,便從畫馬入手。他極其重視觀察和寫生。傳說他每次去朝廷的馬廄觀看國馬,總是流連忘返至於忘我的境地,所謂「終日不去,幾與俱化」。有高僧指點他不可長此,「恐墮入馬趣」,他頓悟其旨,就改學道釋人物畫,居然又深得吳道子的筆法。
創作背景
馬是古代人類最親近、最依賴的一種動物,無論平時的載物、交通,還是戰爭中的兩軍拼殺,都依賴鞍馬。所以在古代的壁畫中就有鞍馬奔馳的形象。唐以後,就開始有獨立的鞍馬畫,漸漸自成一體系,著名的畫家有張萱、韓乾等。
李公麟最初以畫馬出名,他非常重視對真馬的觀察研究,據說他每過皇家養馬的太僕廨舍,「必終日縱觀,至不與客語」,可見其專注用心的程度。所以他筆下的馬,大都形神皆備,栩栩如生。據傳,他畫《五馬圖》中「滿川花」這匹馬時,剛完成馬就死去,黃庭堅曾說:「蓋神駿精魄皆為伯時筆端取之而去[2]。」因此,那些養馬人恐怕畫家奪去真馬的靈魂,竟懇求他不要再畫了。
《五馬圖》無畫家名款,共分5段,前4段均有北宋黃庭堅的箋記,後紙有黃氏跋語,另有南宋初的曾紆跋,言及黃庭堅題於元祜五年(1090)。
視頻
五馬圖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老范有畫:北宋李公麟畫家作品欣賞五馬圖,新浪網,2017-12-17
- ↑ 鳳頭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他畫馬「畫肉兼畫骨」 | 踏歌行他的畫筆下 ,搜狐,20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