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云端上的滴水岩(陈巧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云端上的滴水岩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云端上的滴水岩》中国当代作家陈巧珠的散文。

作品欣赏

云端上的滴水岩

云端之上的周宁县,地处洞宫山脉南端,鹫峰山脉东麓,距离县城不远处有个滴水岩。这山与山共护,水与水互灵,养育一个云端上的奇境。

那次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滴水岩,车子沿着公路蛇行而上,打开车窗一股新清的空气便涌进车厢,我贪婪地呼吸着,试图将五脏 六腑的浊气排出体外。放眼望去,窗外的景色真美,满目皆绿,绿得流汁。偶尔经过的溪流潺潺流声,带来山野的亲切问候。在炎炎夏日里,与它们相遇,对于一路颠簸的我来说,不啻是一种贴心的问候与迷人的诱惑。碧蓝碧蓝的天空仿佛与这青山有全约定,点缀着洁白的云朵,那些云朵形态各异,轻盈飘渺,即便是细脉如丝,也缕缕清晰可辨,了了分明。我不禁仰着头向上望,天空离得那得那么近又那么远,抓不到的棉花糖,可闻到了糖果的清香。童年时代的梦就这样被这景致招回,内心充满着喜悦。喜从绿里浪来,从天上云往,这一着,我身体轻如浮云,便能踩着绿波缓缓飘向上空。此中俯瞰脚下的公路,成了一道黑色的练缠绕在山间。湖,就是那条练拖出的一面湖,清撤透亮,洒一抹阳光的便是波光粼粼。我借偶尔掠过的飞鸟翅翼,泛起几阵涟漪,激起的水晕,一圈一圈在湖面不断扩大,把喜爱之情投入,直至波纹消失为止。就在这可人的人工湖的北侧的山腰上横卧着一块巨大的岩石,这就是载入《辞海》“八闽首景”的滴水岩了。

远远望去,坚硬的岩石棱角分明,似刀削斧凿,它们在这里横卧了几亿年,甚至是更为久远的时光,天云变幻,沧海成桑田,它们终究如如不动,我不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赐予人们如此绝妙的景观。沿着石阶缓缓而上,两旁的草木葳葳蕤蕤,树叶绿得油光润泽,其间有淡黄色的嫩叶新长出,叶片将发未发之际,上面铺着一层薄薄的绒毛,见此情景,我不禁探出脑袋,嘟着嘴,想吹走那一层细细的绒毛,同行的朋友见了我的样子不禁哑然失笑,是的,草木枯荣自有时,万物从容皆自得,着什么急呢?我不禁放慢、再放慢了脚步。

去的时候,当地的人说近期滴水岩的水枯竭了,不禁让我感到深深的遗憾,然而凑巧的是,临近滴水岩时,竟然下起了一场蒙蒙细雨,不一会儿的时间,积聚在岩石上的雨水,便顺着岩石高高跌落而下,飞珠溅玉,在洞窟前形成一道水帘,“岩水成珠,化雨成雾”的奇观就在我的眼前呈现。我没有打开伞,站在洞前,承接着天外而来甘露的恩泽,为我洗去尘埃。抬头就见到不远处一块匾额:“观音阁”三字赫然在目,一种庄严与慈悲在身体中冉冉升起,仿佛这石阶成了一条铺满光芒的路,一层一层向着云端而上,于是我微闭着眼,停住了所有的思绪,放下了一切,将喧嚣挡在了心门之外,在此,人与白云同栖。

一阵斜横细雨在天光的照射中,色彩斑斓,穿过水帘,伫立洞口,见左侧悬崖峭壁上有石崖摩刻,年代久远,在雨水的冲刷下,字迹已无从辨认,下方挂着一块牌子,上面有着滴水岩狮子洞的详细介绍。滴水岩早在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就被奉为佛地,至今有千余年,几经火灾后又重建。也许世事本就如此变动不居,上下无常,滴水岩狮子洞几经涅磐带来的斑驳残缺和不复鲜艳的颜色,让人感到时光的飞逝。虽然曾经的痕迹已消逝无法复原,但是不变的是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滴水岩的神奇之处更在于上方并没有山泉溪流,而滴水岩的水却长年不间断地,即便就是久旱也从来不中断,这就是菩萨显灵普降甘露吗?或是因为这里气候潮湿,岩石裂隙在雨季吸收雨水并储存而导致?我压抑不住的好奇心,细细打探其中因缘。

相传,当地村民多以织草席为生,在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仕本一村民上山拔席草,从山巅跌落至山腰一块大岩石上却毫发未损,便知是观世音菩萨寻声救难,劫后余生,惊喜之中四处张望,发现了一个大岩洞,便奔走相告,故此滴水岩又名显圣岩。十方信众悉发菩提心,在洞内修凿佛龛,雕塑佛像,辟为佛地,此后狮子洞终年香火不断。

踏进洞内就见诸佛菩萨庄严端坐于上,慈眼视众生。洞窟四周镶嵌有“天然胜境”、“岩洞奇观”、“法海长涵”、“福地祥云”四个题匾,经幡垂挂,烟火缭绕,佛灯长明,神秘而庄重。抬头看到洞顶木制结构的斗拱支承于立柱与横梁处,斗呈北斗七星状,拱呈农耕犁状,层层叠叠,相互吻合,却又留有余地,呈八角藻井盘旋而上,不断向外延伸,显得庄严与古朴。以洞窟为宝殿,浑然天成,其福胜彼百千万亿,整个建筑物将天时、地利与人和如此完美的结合。

石洞前下方内侧还有个小洞,洞内中有一汪泉水,泉水清澈甘洌,冬不枯夏不盈,一直保持着同一水平,实为神奇,洞窟内光线微幽,在日光稀薄的天空下看飞檐布下的阴影,那光芒收敛隐约,如佛光的普照却不耀眼。身后的树影,碎影悄无声息地投到岩石上,那影子随着风在跳跃。

连绵的山,睡卧如佛,白云是天空的精灵,滴水是岩石的精灵,岩石是大地的精灵,尽管它们对于周围似乎漫不经心,可处处都隐透着禅意。见这一切,我写下:清山绿水不负卿,岩藏菩提觉古今。记下了这一胜景。 [1]

作者简介

陈巧珠,作家,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