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乡村旅游景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乡村旅游景观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乡村旅游景观是指在乡村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旅游景观格局,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综合表现。乡村丰富的地域文化及乡情民俗构成了乡村旅游景观的主要内容。

基本内容

中文名:乡村旅游景观

适用范围:乡村

性 质:概念名称

适用行业:旅游业

概述

乡村旅游景观是指在乡村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旅游景观格局,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表现。乡村丰富的地域文化及乡情民俗构成了乡村旅游景观的主要内容。乡村旅游景观作为一个完整的景观体系其内涵可概括为“三层次,三要素,三原则”。“三层次”是分析乡村旅游景观的基本层次,“三要素”是对乡村旅游景观各层次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三原则”是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乡村旅游景观层次

按照乡村的区域范围,可以将乡村旅游景观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宏观——村域

宏观旅游景观的范围是指乡村的村域范围。村域范围内具有可度量性的景观组分或区域景观。可将村域形式分为三种:

1)团状。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通常是这类聚落的基本平面形态,南北轴与东西轴基本相等,或大致呈长方形。这是中国最为常见的形态。

2)带状。此类乡村聚落多位于平原地区,通常在河道、湖岸、道路附近成条带状延伸,在黄土高原地区多依山谷、冲沟的阶地伸展而建。

3)环状。多位于山区的环山聚落及河、湖、塘畔的环水聚落。

在这个范围和层次的旅游景观视角下,主要从自然角度进行考量,涉及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以及地域的社会人文历史等方面,全方面考虑环境的诸多自然保护和建设因素,将功能技术和美学因素相结合进行总体设计方案。

第二层,中观——村落

中观旅游景观的范围指村落范围。构成村落旅游景观的各个部分包括了街巷、广场、居住区、标志性景观、边沿景观以及村落周边水系等景观因素。这是村落旅游景观设计的主体部分。

1)街巷。村落街巷是连接聚落节点的纽带。传统村落街巷充满了风土人情,体现出“场所感”。它与公共空间相交融,是一种人性的空间,是村落居民交往和沟通的必要场所,是居住环境的扩展和延伸,是村落居民最依赖的生活场所,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2)广场。广场通常是村落的中心和景观标志,是连接各街巷道路、聚集人流的主要地点,同时也是景观节点。乡村常见的广场类型有:宗教性广场、商业性广场和生活性广场。广场通过与道路空间的融合而存在,是村落中居民活动的中心场所,许多村落都是以广场为中心进行布局的。

3)居住区。传统村落居住区通常具有同一性的构成要素,连续的形体特征或是相同的砖砌材料和色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居住区景观。

4)标志性景观。标志性景观通常零散地散布在村落的周边。它们的平面规模并不大,但往往因其竖向高耸或横向展开,加之与地形的结合,成为整个村落景观的补充或村落轮廓线的中心。

5)边沿景观。乡村聚落边沿是指聚落与农田的交接处,特别是靠近村口的边沿,往往是人们重点处理的地区,这是风水观念所决定的,它往往表现出村落的文化氛围和经济基础。

6)水系。村落的选址大多与水有关,除了利用村落周围的河流、湖泊外,人们还设法引水进村、开池蓄水、设坝调节水位,不仅方便日常生活使用和防火,而且还成为美化和活跃聚落景观的重要元素。

第三层,微观——院落

微观旅游景观一般是指院落等小范围的景观。内容包括了小游园、旅游景观小品、建筑景观、庭院景观等。

院落是组成乡村的基本单元。华北地区的院落一般有四合院、三合院,山区院落多依山而筑,没有定格。街门是家庭的门面,一般比较讲究,普通的街门大部分是建在墙面上的独立门体,通常在门嵋上方留有匾空,上书“耕读传家”、“竹雨松风”等字样。乡土院落的乡土气,最有诗意。农家院落不同于书院花园,农具柴草、鸡狗猪羊、车马套具,吃喝拉撒都要杂陈,都有自己的安排。柴房、碳房、鸡窝、猪圈、牛棚、马厩、羊栏在一般农家都用极简陋的方法搭建。山区人则多在土崖上掏窑洞来利用。室内尽管陈设简单、俭朴,但都摆放得有条有理,擦拭得一尘不染。

乡村的农家院落中,篱笆栅栏里的鲜花蔬菜妮紫嫣红,招引的蝶飞蜂舞。顺藤而爬的豆角、葫芦、牵牛花早给窗前搭起了凉棚。屋檐下飞出飞进的鸽子,落上落下的春燕,院子里悠然觅食的老母鸡……作为旅游景观,民居建筑、庭院环境最能体现村落的地域文化和乡风民俗,也是游客体会乡村生活的主要空间。

乡村旅游景观的基本要素

旅游景观的要素是指景观内涵中各要素的构成。在乡村旅游景观中,大致可以分成三种构成要素:建筑环境景观要素;农耕文化生存景观要素;非物质文化要素。三要素相辅相成,丰富地演绎着乡村旅游景观的广阔内涵。

要素一:建筑环境景观要素

乡村的建筑环境与城市建筑环境截然不同,城市的喧哗、污染与村落的幽静、自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村落在居住环境上具有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乡村范围及周边自然环境上,基本上保持着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体现出人们常说的“大尺度的生态环境”。

二是住宅周边环境。村落民居四旁通常都进行了绿化,一般有古树、小溪等,同时与树木、菜地混为一体,也是我国山水画的传统主题,居住环境十分优美宜人。

三是住宅和室内环境。传统村落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格,而建筑风格也因地而异。不同民族之间,在山区和平原之间都有极其明显的差异。这些传统的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这些具有民族和地方风格的建筑,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重要的乡村旅游景观。

要素二:农耕文化生存景观要素

农耕文化生存景观实际上更多还是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的。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环境,人类改造了大自然,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印记。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农耕文化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片黄土地上,景观各异的生存痕迹记录着人类前行的脚步,彰显着人类无穷的智慧。自然、历史、人文诸方面因素推动着社会前进的车轮,景观的发展自始至终都贯穿了人类对生存的需求,从而形成了农耕文明不同发展阶段人类在谋求生存过程中的多种多样的农耕文化景观。比如有碾子、石磨、风车,以及锄、镰、锨、撅、犁、楼、耙具、筐篓、扁担、辘护、木制独轮车等农具。

几千年来,土地在人们的观念中就是生产作物,生产粮食、蔬菜、水果及其他农产品等。而现代旅游景观学认为,农田和土地都属于景观,属于一种只有在村落才具有的景观。

要素三:非物质文化要素

除了物质要素外,非物质要素在村落旅游景观的要素构成中也十分重要。村落旅游景观非物质文化要素是指村落居民生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大体上,构成村落旅游景观的非物质要素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生活层面,如:宗教、艺术、语言、文字、风俗、民间技艺等。这些因素是村落旅游景观的无形之气,其作用不容忽视;对它们进行研究,就可以透过景观的物质形态表象,深入到旅游景观内部,使村落旅游景观设计研究更加深入。[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