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乡村学校(兰桂腾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乡村学校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乡村学校》中国当代作家兰桂腾芳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乡村学校

乡村学校条件艰苦设施简陋,没有橡胶跑道,没有投影屏幕,没有学习机,也没有豪华教学楼。只有黄土操场,只有水泥黑板,只有草稿本,也只有寒窗小教舍。天门的金凤凰大都是从这鸡窝里飞出去的。

乡村小学全都是民办的。乡村民办学校是民办公助的义务教育学校。学校是村民集体的福利机构。与城里的社会资金办学的民办学校不一样。是不以创收为目的非营利性的学校。学生享受与公办学校学生同等待遇。只是教学条件存在差异而已。乡村中学都是公办的了。没有民办的乡村中学。乡村中学有的会聘请一些民办教师代课。代课的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存在差异,只是同工不同酬罢了。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民国。天门农村与别处一样都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新式学堂,只有旧式私塾。几个幼稚童围着一个老学究读一读《三字经》,写一写《百家姓》,数一数《百千万》。基本上就可以结束学业了。有一些好学的会继续学一学《论语》,念一念《诗经》,对一对《对联》。就算是有文化的人了,人们就会喊秀才了。也有读十二年长学的。那就是《四书》、《五经》全学完,资治通鉴也要看。这样的人也许会参加科举考试。有的人读成了迂腐先生,迂腐得什么事情都要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地照着书本做。更有的人十二年长学读下来,愚钝得达到了幼稚童的智力。人人都说人从书里乖。这些几箱子古书能够横念倒背的书生乖到在任何事物面前都不知所措了。物极必反也是客观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天门乡下便开启了新式教育。初期一般都是一个乡三所公办小学。江汉平原原来都是县辖区、区管乡,只是到了现在才改成县辖乡了。学校的密度还是蛮可观的。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也就差不多。父母都会把孩子送到学校的学习知识。只是一些女孩子读到三年级就回家挣工分了,也有一部分女孩同男孩子一样会读完六年级。成绩优异的学生会考到镇里去读中学。天门乡下,女孩子读中学的很少。原先区里是没有中学的。到了后来每个区才有了一所中学,与镇上的中学是不同的。镇上的学校是全日制中学。区里的学校是耕读中学,也就是半耕半读的农村中学。农村中学的学生完成学业就回乡务农了。

生活在改善,人口在增长。公办小学不能满足学龄儿童就读。生产大队就办起了小学以方便社员群众子女入学读书并缓解公社的公办小学的压力。民办小学因此就应运而生了。所谓民办小学其实就是生产大队出资建校舍、置设备、安排教师而已。有的还是借用社员的民房做教室。也就是住房宽敞的一点社员无偿提供的。当时的民办小学仅仅只就是一所初级小学。学生读完三年级就要到公办小学读高级小学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国家全力推进普及教育战略,教育体制全面改革。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办。民办小学就肩负起乡村小学教育的重任。公办小学便升级成了乡村中学。乡村中学也只是实施的初中教育。学生初中毕业后大部分都回家务农。只有一少部分的优秀学生有学校和生产大队联合推荐到镇上的高中去继续读书。学生高中毕业了,统统回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发挥作用。

民办小学诞生之初。大队领导班子从村民中挑选出有文化的社员担任教师,称之为民办教师。民办教师不是工薪族只是是生产队社员。也就还是农民。每年比照生产队社员中高等级标准计工分。国家每月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名曰民办公助。慢慢的乡村里有了小学毕业生,便充实到民办教师队伍里来。以后有初中毕业生回乡了。民办教师的师资水平就又上一个新台阶。到后来乡村开有了高中毕业生。而且一年比一年多了。民办教师的主力军便是那些新时代的高中毕业生了。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民办教师都不定期的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科目的业务培训,以提高民办教师的业务能力。寒暑假期间,全体民办教师都要参加由区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教师集训。假期集训不是业务培训是政治学习。是锤炼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的活动。如今政治气氛日益淡化,教师假期集训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以后由于农村行政区划的改革。便由公社教育主管部门行使该职责了。民办教师虽然都是农民,其师资水平与公办教师没有太大差距,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教学质量也是不容置否的。

人口数量大爆炸时期,学生数量急剧膨胀。乡村女孩和男孩一样都享受同样的教育。国家普及教育战略又上升到普及高中教育。乡村初级中升级为高级中学。初级中学下放到大队办。生产大队的民办小学便升级为七年一贯制的民办学校了。那时候学制改革委小学五年,初中两年。小学+ 初中为七年一贯制。初中班称之为“带帽中学”。带帽中学教师还是学校原来的民办教师。其待遇是高于小学教师的,每年级每科每月国家补助高出几元钱。如果有教师夸科任课就会又会多得一份补助。各科课程还是按教学大纲一点都没有缺少。国家恢复高考后,初中升高中是要经过县教育局组织统考的。然后按考试分别由县高中、镇高中、公社高中,乡村高中分批次录取。一般乡村学生都有就读高中的机会。只不过是层次不同。后来中高考剥离。高中教育的资格收归公社高中。乡村高中降格为初中。民办学校的“带帽中学”也随之脱帽。生产大队的学校又名归民办小学了。带帽中学的老师有的便就此结束了教师生涯。

应试教育浪潮兴起后,民办教师的工分考核指标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依据的。学生考试成绩主要是按照全乡镇平行班的名次来审定。每学期的期中考试和期终考试都是由乡镇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命题,交换监考,统一阅卷,统一计分,统一归档。带帽中学还要参考升学率,毕业生的升学档次也是考核教师工分因素之一。师生们的教学任务压力山大。谁都不敢懈怠。中学班的晚自习是免不了的。当时,天门农村的照明用具还是煤油灯。大队也没有资金为学校置办发电设备。每到晚自习,教室里每人一盏灯。灯光昏暗,烟雾笼罩。师生们鼻子里充满黑色的鼻涕,眼睛里充满鲜红的血丝。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有一个人泄气。大家都梦想着一考跳龙门,一飞跃农门。虽然初中升高中还不能确定人生命运。但是,也是参加高考必须跨越的门槛。民办教师只有教出一届考试成绩靠前的学生才算是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凭着满意的答卷便可获得相应的报酬。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改为乡与村。大队民办小学便成了村办小学。村办学校的老师还是民办教师。只是不再计工分取报酬了。农村的分配制度已经由按劳取酬改为联产计酬。工分没有了存在的平台。民办教师的报酬由村民集体负担其工资。人口结构随着时代潮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也步入老龄社会。儿童数量有减无增。每个村的学校规模逐年萎缩。每村一所小学到后来多村联办一所学校。乡村学校在一步一步消失。民办教师有的转正做了公办教师,有的改行出外创业谋职,有的继续任教既当教师又当农民。天门的乡村学校已经很稀缺了。

乡村学校学生的座椅都是学生的私有财产。每个学生一套座椅从小学一年级一直陪伴到初中毕业。课桌课椅同书包文具盒一样是每个学龄儿童入学的必备品。家长必须按照学校统一规定的款式自制一套桌椅。学生才能正常入学上课。否则,学生只有站着听课,站着读书,站着写字。乡村学校只提供教室教学,只提供教师授课。学生活动的操场还是提供的。民办小学是这样,公办初中也是这样的。乡村学校的学生就这样要陪父母为其准备的课座椅走完从学前班到初中的全部历程。

当今乡村,青壮年都外出或打工、或经商、或办厂、或创业。全村尽是空巢家庭,全乡都是空壳学校。天门乡下,只有空巢老人,很少看到留守儿童。大都跟随父母外出就读去了。少量留在家里由爹爹婆婆照顾的孩子都在涌进城里读书。高中进城战略刚开始实施,小学生进城早已形成了潮流。乡村学校在天门大约的确不会再存在了。 [1]

作者简介

兰桂腾芳,本名王学兰,荆楚网东湖社区-荆楚文坛版主,长江网长江论坛长江文坛版主,武汉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