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乡思病微信群(仙之东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乡思病微信群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乡思病微信群》中国当代作家仙之东南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乡思病微信群

前不久,村里的一帮 “他乡之客”,成立了一个 “乡思病微信群”,指名要我这个村长当群主,这又不是叫花子给富翁搞培训, 专哭穷经 ,这顶 “官帽”实不敢戴。但 “患者”说了,他们这种病,土方子最管用。看来,群主之职,非我莫属了。

不得乡思病,不进此微群。开群第一天,热闹得很,互报乳名,互称绰号,其乐无穷。用文字聊天的,半文半白,半洋半土,白字成堆;用语音表白的,一口的沔阳腔: “老兄,七(吃)冒七饭?” “有偏您郎,七的喉实饭饱了。” “身体还好沙?” “托您郎洪福,打得死老虎。” “歉不歉(想不想)老屋沙?” “依那不歉啰,歉的喉咙打吊筒。”一问一答,倍觉亲切,也感心酸。这群乡思病患者,还真病入膏肓。

为了迎合群里的口味,我拍了几十张老屋图发到群里,勾起了他们好多陈年往事。例如偷张爹爹的甜瓜,摘李婆婆的毛桃,堵余家的烟筒,抽方家的篱笆桩,还有打水仗,牵牛挽佬(斗牛),一个个童心不已,海阔天空,气象万千。最挑不上筷子的是,麻五叔竟在群里要胡萝卜大哥赔五十年前的风筝,惹得群里人人选边站队,纷纷要我这个群主主持公道。大家都忘了年纪,忘了远隔千里。

“群主,湾子里那个石码头还在吗?它是我心中的金字塔。”这是石生叔发的微信。石生叔三十余年没 “衣锦还乡”,送他启程当兵的石码头,八尺来宽,三十多层石阶,宽阔的河床,清澈的流水,从前清的举子上京到石生叔入伍上船,这条西流河上的水码头,充满着乡味情韵。如今,码头依在,但因生态的改变,昔日码头上的棒槌声和喜闹声再没响彻河谷,就连那承载着几百年沧桑的台阶,只能在风动的杂草中约隐约现。我该怎样回复石生叔,看来这群主比村长难当啊,我只得咬咬牙,把恢复石码头原生态的意念刻在心中,回复道: “在您回家之前,保证还您个 '风韵犹存’的石码头。”

“扯住我的地方千里迢迢,我牵挂的老家一梦悠悠,家乡不算最美,可她最亲。” 这是 “干蚂蝗”毕才小弟在微信中的感叹。记得他是恢复高考后湾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走的时候对我说,他要学桥梁专业,建世上最好的桥,修世上最好的路。几十年过去了,听说他已成了桥梁专家,路修到了非洲,也为村里路面改造提供了技术和资金。可我们村的路虽今非昔比,路旁也栽了绿化树,但比外界显得那么寒酸,尤其是那该死的白色垃圾,就象脸上的块块疤痕,让我这个村长羞于启齿。这能说是乡人的旧俗恶习,还是自己这父母官失职?我回道: “毕才小弟,压力就是动力,这回哪怕下血本,也要把家乡的环境整治好,还乡亲们一个适宜的窝。”

隔壁的余老三发岀微信,要把九十多岁的老爷子送回来养老,说乡里的空气润肺,乡里的景色养心,不回老窝闭不了眼晴。是的,为了把家乡恢复原生态,我们禁止了秸杆禁烧,象城里一样户户配了垃圾桶,组组有了保洁员,成立了卫生评比委。但我们老年活动中心有待完善,乡村文化广场还那么欠佳,尤其是对留守老人和儿童保护工作还没更完美的措施。尽管这些是资金使然,巧媳难做无米之炊,但我又何颜以对?我必须硬起腰杆,有所担当,我回复道: “将老人送回来,是对老家的信任,我和乡亲们一定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照看。”

“群主,元旦期间我们这些乡思病患者,想在老家搞次团拜会,不知方不方便?” 这个小时候常与我打架,但总是我手下败将的 “高梁杆子”坤元兄,如今成了人精,在南国从农民工到小领班,再到大老板,事业风生水起,前年还为村里捐过十万元钱,嘱咐我为他们这些他乡之客守好大本营,希望再回来老家有个质的飞跃。这两年,我们村虽然人均收入突破了万元大关,清洁家园也开始从零起步,但我又拿什么来兑 “飞跃”之现呢?但丑媳妇总要见公婆。

于是,我发岀一条微信: 真诚欢迎各位回乡省亲会友和定居,老家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更是子孙的。我们将用城里尝不到的家乡菜,让各位回味无穷。”

微信名老马识途跟贴: “我愿出资五万元,在石码头上建个迎送亭,行吗?”

微信名异乡游子的说: “我想带回五十棵相思树回家,让我的乡愁与树同在。”

名冠远方情思的写道: “我要从老家带回一瓶乡河水,一包故乡土。” ......

一时微信铺天盖地,应接不暇 [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