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作響(小豬她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乒乓作響》是中國當代作家小豬她爸的散文。
作品欣賞
乒乓作響
聲音,每天都能聽到,洋洋盈耳,悅耳至極,或者「嘔啞嘲哳難為聽」。而我格外喜歡一種聲音,它清脆如山澗流淌,又似雨打芭蕉,節奏頓挫,乒乓作響:一隻乒乓球落在球檯上的聲音,「乒乒」連着「乓乓」。
老劉和我一樣退居二線了。有道是無官一身輕,平時緊鎖眉頭忙着忙那的他,換上短褲、T恤,一早就來機關打起乒乓球。他打球的地方,在我辦公室樓下,我去院子裡慢跑時,必定經過那裡,「乒乒乓乓」,悅耳動聽。
從周一到周五,每一個清晨,走過那裡,便刻意放慢腳步,豎耳細聽乒乓作響的聲音,好像傾聽六弦琴彈奏一首熟悉的老歌,舒暢,歡快,流水般從心頭淌過。人生多少事塞滿心間,有時候偏偏是最不起眼的物件,就能把心事翻出,就像這小小的一個乒乓球,一下子把我拽進四十年間的前塵往事。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和小夥伴都是十多歲的孩子,好動頑皮,除了做遊戲,與體育運動能搭上界的,足球之外就是乒乓球。在物質並不豐沛的年間,乒乓球運動在民間能火紅起來,歸結於兩個因素:一來是國家乒乓球隊重回世乒賽賽場,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第三十一屆世乒賽上取得較好成績;二來是在此期間,中國乒乓球代表團邀請美國乒乓球代表團來訪,一時間「乒乓外交」成了美談,引起人們一窩蜂地打乒乓球。
那個時候,人們很單純,國家提倡的,就是全民努力的。乒乓球運動就是這樣走進尋常百姓生活,陪伴着人們走過一程又一程嗎,一年又一年。
二
我的乒乓球啟蒙,可以說土得很,也粗糙得很。
打球先得有一副乒乓球拍,有正膠、反膠、單面膠、雙面膠,但那時誰能用上膠面球拍,簡直就是一種奢侈。買不起正規球拍,就讓家長在工廠里用三合板做個球拍,拍子與拍把一體從三合板上裁下,沒有什么正膠反膠,光板一塊,打起球來比起膠板聲音更脆亮。
所謂「球檯」,更是簡陋。一種是街頭防空洞上用水泥砌築的四方台子,沒有球網,兩塊磚頭上架上一根木棍,這就權當球網了。就是這樣的台子,我們還得等大哥哥們打完,才能輪到我們。另一種更簡單,在泊油路上用粉筆畫出個四方框,中間還是磚頭架木棍。在這個馬路「球檯」上打球,需要彎着腰、撅着腚,你來我往,乒乒乓乓。一個不留神,人就跨步「台子」上。乒乓球運動中手觸球檯就算犯規,而我們腳都上「台子」了,也不算犯規,自我陶醉在把一個白色小球推來擋去的快樂中。
沒有玩伴時,自己在家勤學苦練。把吃飯的方桌,放在距牆壁一米遠的炕上,利用牆壁的反彈,一個人將乒乓球打來打去,雖無多少技巧可言,卻是不少樂趣所在。正自得其樂、玩得正嗨時,有小夥伴門外喊一嗓子,水泥台子空出來了,一溜小跑地去占台子。
小夥伴們圍着水泥台,兩人對決,一人裁判,其餘的當觀眾,等候上場。當時,乒乓球比賽計分是二十一分制,為了解決人多的問題,儘量讓大家都多點上台時間,我們創造性的發明了「七零、八一」的快捷計分辦法,就是以0:7或者1:8負於對手時,立即下台,換人,不用打到二十一分。當然,這裡邊暗含着贏的水平高,輸的水平太差,屬於臭手。
那時,我也能用「七零、八一」淘汰對手,這點小水平得益於我們念書的小學。當時,我們學校有個姓邵的老師,據說是國家隊退役的,他組建了一支乒乓球隊,訓練出一批批乒乓球運動員,為「八一」隊、遼寧隊輸送了不少好苗子。學校乒乓球室有兩個正規台子,隊員們用的是膠面球拍,練習發球時,乒乓球用盆盛着,這沒把我羨慕死。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那時乒乓球大概是一角錢一個,可是生活困頓,想買一個乒乓球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你三分錢他兩分錢地湊。我不是乒乓球隊的,放學後就站在乒乓球室外面,把臉擠在玻璃窗上,看着他們訓練,模仿,揣摩,偷藝,乒乓作響,像一首旋律輕快的圓舞曲。
女孩子們一般不打乒乓球,但她們可以和着歌曲的節奏,跳上一段歡快的舞蹈。小學五年級時,班裡六名女生在老師的幫助下,排練了一個舞蹈,選用的曲子就是《小小銀球傳友誼》,「小小銀球,震動世界,五洲朋友,笑逐顏開…」她們舞姿如何,我早已忘記,只記得非常美,由乒乓球引發的舞與樂的心靈體驗,永遠不能忘懷。如今,每次同學聚會時,我都重複着問那些跳舞的女同學,還記得你們的舞蹈嗎?女生笑答,跳小小銀球?瞧我,現在都胖成一個乒乓球了。
一個小小的乒乓球蹦跳在水泥地面或者柏油馬路上,如同蹦蹦跳跳的我們,一路走來,風風雨雨,乒乓作響。
作者簡介
小豬她爸,退休公務員,喜歡文字寫作。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